翻新时间:2023-07-12
《找骆驼》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的果园
- 有趣的猴子
- 我
- 校运会
- 聪明的大白鲸
- 啄木鸟医生
- 拔河比赛
- 我给妈妈过生日
- 春游
- 自己编的小故事
- 我
- 我的家
- 假如
- 冬天来了
- 美丽的秋天
-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
- 行动艺术:无政府主义还是形式主义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三权分立论
- 浅析中国食品行业的品牌营稍战略介析(1)论文
- 试论民族国家的主权权利与知识产权的跨国保护(1)论文
- 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影片简评
- 对于我国植物新品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探讨(1)论文
- 药品缺陷的法律分析(1)论文
-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
- 迷惘与孤独的都市寓言――看王家卫影片中的都市情感(dy1)
- 试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文化刍论(1)论文
- 先锋艺术:形式实验与思想困境(会员资料)
- 试析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1)论文
- 关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策略(1)论文
-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 《王二小》教学设计之二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
- 《画》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
- 《乌鸦喝水》
- 《王二小》教学设计之三
- 《要下雨了》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 《我选我》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 《王二小》教学设计之四
- 《王二小》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