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7-22
《饮酒》三题
文/宋 跃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虽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日子相当清苦,仍然恬淡自如,只是酒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归隐后的12年,即公元417年,他写了20首《饮酒》诗,在“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一、渊明缘何钟情于酒?
诗人与酒,似乎总有一种不解之缘,陶渊明对酒,则似乎更钟情、痴迷,原因有二: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空谈、玄学、吃药、喝酒,作为文人,陶渊明自然会沾染一些士人的习气。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夺位,刘裕的代晋自立,渊明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归隐山林,无可奈何之余,便饮酒作乐,自我麻醉。在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诗人仿佛嗜酒如命,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其实,他的内心非常痛苦,正如萧统《陶渊明集序》所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诚然,他的《饮酒》诗中还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诗人长醉不醒,有人来了,发现他有失礼的地方,则他讲的是酒话,不可当真,“君当恕罪人”。渊明的寄情于酒,表面看是诗人离不开酒,实则是全身避祸,保全性命于乱世。
二、陶渊明何以能“心远”?
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追求者。直到29岁,他才出仕,以后十几年里,他只做过参军、祭酒一类的小官,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得不断地与权贵周旋。41岁时,他“耕织不足以自给”,出仕做了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督邮下来视察,属吏叫他束带拜见督邮,他不愿屈身折腰,遂挂官归隐,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彻底摆脱了官场,中止了“亦仕亦隐”的生涯。尽管他的生活非常艰辛,尽管还不断地有人劝他出仕,但他不为所动。渊明本想有一番作为,可在士族当政、门阀制度盛行的时候,士族出身的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他的政治理想注定是实现不了的。明白了这一点,陶渊明很自然地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田园,希望在平静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余生。渊明又“质性自然”,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仕途上屡屡碰壁,诗人深有悔悟,认为出仕是“违己交病”“违己讵非迷”,于是决心“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经过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诗人认识到躬耕虽苦虽累,但自然景色的优美、邻里乡亲的朴实、自食其力的畅快,都让诗人感到满足。加之诗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麤絺以应阳”,更坚定了他归隐的信心。由于陶渊明心向田园,心不旁骛,所以才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三、东篱采菊为哪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为评论家称道。陶渊明采菊干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①闲适自然说。多数人持这种观点,认为陶渊明超脱尘世,静穆自然,完全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连“采菊”也迥异于常人。
②服食说。王瑶先生认为陶渊明“采菊”就是为了服食,希求长寿。古人有这种传统,如屈原《离骚》所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③泡酒说。朱自清先生持此观点。他说:“本诗的‘采菊’,也许就在九日,也许是‘供佐饮之需’,这种看法,在今人眼里虽然有些煞风景,但是很可能的。九日喝菊花酒,在古人或许是件雅事呢?”古人泡酒,今人以之泡茶,其功用如出一辙。
④赏花说。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他的诗中,多次歌颂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爱花、赏花而至于采摘菊花到房中细细把玩,或许也是完全可能的。
其实,以渊明的生活境遇而论,他的“采菊”似乎应有一种实际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诗人的可贵之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此诗的重点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句。由太阳落山时的美景,倦鸟归家的举动,表达自己的真情:有些人为何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愿返回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呢?因此,跳出文字的束缚,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诗人的“采菊”是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绝非遗世者的清高孤傲所能包容。(E)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下雪不可怕
- 爸爸生病了
- 电视争夺战
- 雪娃娃看我们表演
- 爱喝酒的老爸
- 顽皮的小狗
- 难得一见的雪
- 美好的日子
- 贴嘴巴
- 我的星河之梦
- 下雪天
- 抓老鼠
- 一场友谊赛
- 爷爷病了
- 看捉鱼
- 中英国家审计比较研究
- 数字监督:审计信息化起步
- 从美国大公司会计丑闻看会计监管
- 报表粉饰对当前中美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
- 一个审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与研究
- 试论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特点
- 计算机审计初探
-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
- 审计与会计问题
- 从安然事件看美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史
- 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
- 税收征管质量审计调查的方法
- 实现审计技术现代化
- 美国政府会计与审计职业化历程及其启示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的气势
- 新闻的“势”
- 《新闻两则》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将“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好吗?
- 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次反思──《狼》一文教后反思
- 不让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狼》教学札记
-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 人民军队经典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 关于新华社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管窥
- 关于新闻和消息
- 渡江战役中的一个奇迹
- 决定历史的伟大决策
- 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
- 《新闻两则》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