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4
《匆匆》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 过去 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一一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寒假生活
- 我的发现
- 这件事,我真惭愧
- 帮妈妈做家务
- 第一次网上QQ聊天
- 数学考试
- 帮妈妈洗碗
- 学纸牌游戏
- “三八”节的特别礼物
- 献给妈妈的爱
- 丰富多彩的周末
- 我主持家庭会议
- 做贺卡
- 吹泡泡比赛
- 任老师出板报
-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
- 地方文艺作风对文化建设的启发
- 打破时空界限与抒胸怀创意境
- 对唐诗美术艺术教学分析
- 民间音乐传播现况及保护的思考
- 走出生物新课改的认识误区
- 美是“数的和谐”
- 煤矿矿区的综合地质勘探与煤炭资源的开发
-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 析新课程化学教学方式与应对策略
- 提高中学地理学习兴趣的若干尝试
- 谈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
- 群众文化中的审美文学评析
- 从“普罗米修斯精神”看理想人格塑造
- 黄河下游处断流日益严重
- 让情涌动──《卡罗纳》教后感
- 如此煽情要不得
- 《卡罗纳》教后反思
- 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搭石》反思
- 《卡罗纳》教学实录
- 《卡罗纳》阅读提示
- 《卡罗纳》教学杂谈
- 《卡罗纳》课文赏读
- 作文:《卡罗纳》读后感
- 《卡罗纳》中心思想
- 《卡罗纳》开心积累
- 力求简约追求和谐──《卡罗纳》教学反思
- 作文:《卡罗纳》读后感
- 作文:《卡罗纳》读后感
- 《卡罗纳》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