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营救灾区
一件难忘的事
照片上的小孩
知荣明耻
伟大的老师
小黄鸡历险记
古汉台
张衡
教室门前的小柳树
一棵伟大的小草
舌板大战
发明神奇钢笔
乡村趣事
孤儿
校园一角
2011年企业深化绩效管理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实施工作方案
加薪申请书
个人辞职申请书
毕业生档案、户口转迁申请书
2011年技术指导进村工作方案
全市2011年主要污染物减排攻坚行动工作方案
评优申请书
教师辞职申请书
2011年小学艺术节工作方案
试用员工转正申请书
2011区旅游局特色旅游工作方案
动漫协会申请书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采矿权转让申请书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7)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物权法应当规定海域使用权制度(9)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法律援助史评介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3)法学理论论文(1)
网络媒体的自组织架构与法律规制(3)法学理论论文(1)
多元化目的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3)法学理论论文(1)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7)法学理论论文(1)
网络媒体的自组织架构与法律规制(2)法学理论论文(1)
物权法应当规定海域使用权制度法学理论论文(1)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10)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证明标准及其功能与层次(6)法学理论论文(1)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案
《穷人》教案
《火车的故事》教案
《梅花魂》教案
《惊弓之鸟》教学案例与反思
《珍珠鸟》(第二教时)教案
《落花生》教案
《荷花》教案
《笋芽儿》教案
《詹天佑》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
《西门豹》教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新型玻璃》教案
《去年的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