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8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教后记:能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
- 教师节
- 课程表
- 我的新班主任——刘老师
- 马路上
- 顽皮的小猫
- 顽皮的小羊
- 学校的见闻
- 秋天来了
- 国庆节
- 开学的打算
- 开学典礼
- 我的宝贝--冒险小虎队
- 辛勤的园丁
- 校运会
- 中国法的体系、问题与立法改进_经济法论文(1)
- 人员越境若干理论问题重构国际法论文(1)
- 未经深思的民主
- 书生事业 无限江山
- 西方法哲学思潮与国际私法理论流变国际法论文(1)
- 域名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及解决途径_经济法论文(1)
- 国际私法中私人利益保护原则的构建与勃兴国际法论文(1)
- 谈谈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建设的一些问题_经济法论文(1)
- 对法人若干基本理论的批判_经济法论文(1)
- 有待加强研究的十大国际法问题国际法论文(1)
- 论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_经济法论文(1)
- 论我国的法人格否认制度_经济法论文(1)
- 浅析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问题国际法论文(1)
- 再论法律规避制度国际法论文(1)
- 商业秘密的特征及财产权属性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四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三
-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之二
- 《棉花姑娘》第一课时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二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二
- 《小伙伴》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三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 《地球爷爷的手》
-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