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开国大典》教学杂谈
〖时时处处皆语文·我给教材提意见〗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是“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每次拿到教材后,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编写说明,在编写说明后面,总能看到这样的谦词“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在书的封底,还会有“若有印刷装订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等字样。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的问题当然也应由小学生来发现、提出,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每学期学生都会发现一些编写或印刷方面的问题,在学习《开国大典》时,学生认为“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接着是……”“接着……”词语使用重复,缺乏条理,应改为“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这样写更能体现当时接受检阅部队的人多、场面气势的壮观,面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自主讨论,最后学生觉得还是不改为好。
〖情趣──语文教学的生命·虚拟中的情趣·角色虚拟〗
有这样的感受,听一节让人百感交集的精彩好课,最打动我们心扉的往往是充盈在课堂上下、师生之间的一份浓浓“情趣”,师生的一频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教育者的匠心随着一种内在的韵味迅速地传导给每一个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将教学推向至真至纯之境,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无疑,这正是我们倾心向往梦寐以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的生命便是情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愉快的摸索。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体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以多种虚拟的方式刺激学生想象,调动学生兴趣,带给学生新鲜感、愉悦感和探索的冲动。
所谓角色虚拟,是指教师或学生以虚拟角色进行学习活动,体验特定角色特有的感受,以此增强对学习内容深层感悟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人教版语文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说说看,我是谁呀?
生:是陈老师呀!
师:(神秘地)猜错了!今天的我呀,是来自国家新闻总局记者站的一名站长,今天,我将率领你们──记者站的小记者们带上相机奔赴“开国大典”集会的现场,完成一次光荣而又艰巨的采访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兴奋地)
师:好!全体待命,分配采访任务:第一记者小分队采访大典前的场面,第二小分队采访大典中的场面,第三小分队采访大典后的场面。采访要求如下:
1、选好抓拍镜头,阅读相关文字资料。
2、为你的摄影作品起个恰当的名字,并配以文字说明。任务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好!各小分队现在出发!预祝你们采访成功!
评析:“站长”、“小记者”这些新鲜、富于挑战性的角色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吸引,孩子们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参与到采访(即课文自学)中去,其热情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使命感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虚拟角色中,体会到了一份独特的“情”和“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和大爸爸下象棋
- 修鞋的老爷爷
- 拔河比赛
- 我爱烧烤
- 排球赛
- 天下奇观--海宁潮
- 有意思的班队课
- 篮球比赛
- 排球赛
- 小实验
- 童年趣事
-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 见不到爸妈的感觉真不好
- 我的十一块红领巾
- 北京之旅
-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1)
-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应用计算机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突出实用强化普及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化
- 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 论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1)
-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1)
- 关于职业院校英语课堂互动因素及策略研究
-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
-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思考
- 视小学数学学习新方式—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 《电视节目主持人与体态语言学》(1)
-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新中国的文艺实验:1949年到1966年的“人民电影”(1)
- 从电影发展战略的观点谈电视电影(1)
- 世界上两个多雨天的地方
- 雨前
- 闯雨
- 江郎山雨趣
- 为什么海岛多夜雨?
- 为什么雨后的天空会出现彩虹?
-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
- 关于“雨”的诗文
- 知识就像“雨点儿”
- 为什么说春雨贵如油
- 雨的形成
- 雷雨
- 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 关于“雨”的知识
- 《雨点儿》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