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6
《画杨桃》综合资料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作者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设法准备几个杨桃或蜡制、塑料制杨桃标本,图片等资料。也可发动学生准备。
2、创设情境,把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进行写生。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画出重点词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这段话始终是紧扣画杨桃这件具体事情叙述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
4、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得了什么,联系实际谈体会,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教师要参与讨论,带头以生动的例子谈感受。)从而深刻理解图画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5、朗读课文,可以自由读,分角色读,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引导学生练习读老师神态变化及与学生的对话。然后,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6、“思考?练习”3“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在课文学完以后再进行,不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做说话练习,以免打乱理解课文的思路。练习说话前先读读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像……而像……”和“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前者是从两种样子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后者是从两种做法或态度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7、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应注意:生字中,“审”“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应注意读准。“肃”字笔顺容易写错,要进行指导。“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词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近、反义词】
近义词:审视—审察 半晌—半天 教诲—教导
反义词:和颜悦色—疾言厉色 熟悉—陌生
【词理解】
想当然 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难句解析】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这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这四句话句句讲的是画画,但道理不仅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是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聪明俏皮的表弟
- 我的老师
- 给妈妈画像
- 自我介绍
- 我的妹妹
- 我的家庭
- 我的表弟
- 厉害的爸爸
- 妈妈
- 我的妈妈
- 我的妈妈
- 静静的夜晚
- 我的爸爸
- 我爱我家
- 我的好奶奶
- 暴力救赎的悲喜剧——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 诗的品格,史的风范
- 论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
- 简论“三贴近”原则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 论析女性文学中创作自由与社会道德的悖反和统一
- 浅谈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试析我国教师惩戒权的立法设计探微
- ‘‘新写实’’小说流派对传统坝实主义昀礼正
- 走不出传统的樊篱——论施蛰存女性小说
- 试析达斡尔族学校教学思想民族化之探讨
- 试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助现况与问题研究
- 试论汪曾祺小说中小人物的悲剧
-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嬗变
-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 试论重庆时期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 《凡卡》第一课时教学浅谈
- 给学生留点面子──《凡卡》教学谈
- 《凡卡》教学反思
- 《凡卡》教学反思
- 《凡卡》教学谈
- 《凡卡》结尾创新思维教学案例
- 错误,也美丽──《凡卡》教学案例及反思
- 《凡卡》教学反思
-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凡卡》教学谈
- 《凡卡》教学片段及反思
- “拖延”以后的精彩──《凡卡》教学案例及反思
- 《凡卡》教学片段及分析
- 《凡卡》教学反思
- 《凡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