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5
《鸟的天堂》教学新思考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自编入小学教材以来,其文本意蕴从美的角度、善的角度、博爱的角度、环保的角度等被人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人们探讨了“天堂”的美、神奇与和谐,感受了鸟的快乐与无忧,并为它建构了各种极具个性的学习模式。然而,捧起文本,再仔细品读,发现巴金先生似乎不只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在他的文章里“鸟”与“天堂”都是重点,但是在他长长的文章里,描绘天堂的神奇和描绘鸟的自在的篇幅几乎相当,其余多数文字在写他的两次经历。两次不同的经历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这里巴金先生又想说什么呢?
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我与巴金先生展开了心灵间的对话。之后,便有了新的教学思维,要把握巴金先生两次经历产生的不同感慨,引导学生感悟巴金先生哲理性的文本思维。
师:(出示课题:鸟的天堂)你认为文章重点要突出哪个部分?请你把重点读出来。
生:鸟的天堂。
生:鸟的天堂。
师:根据你理解的重点去品读文章相关段落,自主探究,思考你读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生研读课文)
师:请你说说你研读的重点,是“鸟”的部分,还是“天堂”的部分。
生:我研读的是课文中“鸟”的部分。
(师生研读此部分内容)
师:哪些同学研读课文中写“天堂”的段落?课文里的“天堂”指什么?在课文哪儿?
(师生研读此部分内容)
师:现在,你认为巴金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说鸟的天堂很美,让大家都去看看。
生:作者要说那里鸟很多,鸟很快乐,所以是鸟的天堂。
师:那课文在写这两部分时分别用了多少文字?
生:字数差不多,都是两个自然段。
师:那课文其他的文字在写什么?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课文写了他两次去“鸟的天堂”的经历。
师: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是同样的感受吗?读一读课文。
生:他第一次去后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他第二次去后写:“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两次的感受不一样。
师:同学们探究一下他不同的感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经历不同,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也不一定正确,作者两次都是亲眼所见,感受却相反。
生:我们不能看事情的表面,要看事情的里面。
师:(补充)本质。
从上面的片断里,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个性飞扬。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对话,才能品味文本个性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建构教师的教学个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考试惊魂
- 给同学的一封信
- 姥姥家的小河
- 春天的风情
-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 小时候我很馋
- 我想起了家乡的那片翠竹
- 公鸡
- 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 最特殊的班级
- 沉默的朋友
- 踩高跷
- 压岁钱
- 一件难忘的事
- 烦恼的我
- 适时调整外企优惠政策
- 透过林毅夫、张维迎之争看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
-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家成长机制
- 也谈搞活国有企业
- 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 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有关问题的探索
- 垄断企业暴利现象极其对策研究
- 论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 论国企改革的道路选择
- 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
- 加强企业物流资源整合 再造企业物流流程
-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 构筑企业人才高地,路在何方
- 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中国企业的误区
- 《冬阳·童年·骆驼队》片断
- 《白杨》教学设计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3
- 《白杨》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片断及反思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5
-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4
- 《白杨》教学设计2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4
- 《白杨》教学设计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5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