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有趣的电视片
- 树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秋风娃娃
- Hi,交个朋友吧
- 我学滑旱冰
- 瞧我的新型战斗车
- 学骑自行车
- 有趣的记法
- 雨鞋
- 今天我值日
- 打羽毛球
- 学游泳
- 自我教育
- 回家的感觉
- 我国社会保障税的政策研究
-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 营利性医院的税费政策研究
-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 税收会计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 企业所得税成本费用等扣除项目的趋势探讨
- 内外超越的多元组合——继续“儒家与宗教”问题的思考
-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 《新唯识论》研究·第一章 明宗
- 从道教看妇女之地位
-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 真伪·是非·先后 柳宗元以来的《文子》研究综述
-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问题
-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 社会学的想像力
- 安徒生与安德森
- 课本剧:丑小鸭
- 《爱迪生救妈妈》课文题意
- 《爱迪生救妈妈》学习要点
- 《丑小鸭》课堂实录
- 《丑小鸭》课堂实录
- 感知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试分析《丑小鸭》教学中的感知性活动
- 《丑小鸭》案例分析和反思
- 学之张扬 个性彰显──《丑小鸭》一文案例反思
- 《数星星的孩子趣》句子分析
- 走进文本,“亲密”对话──《丑小鸭》教学实录与评析
- 采用词语突破法,读中感悟──《丑小鸭》片断赏析
- 情感与想象齐飞 人本共个性一色──评刘美钗老师之《丑小鸭》
- 红红的甜草莓
- 我们今天怎样教安徒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