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7
《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对《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尝试”转换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起民主的课堂气氛,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
这一课的课堂设计,引入综合活动的观念,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深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西风颂》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老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大娘,包含深情地在和志愿军战士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感情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高潮。于是一位小金花、小崔莹、朝鲜大嫂应运而生,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重现出来,成了学生笔下回忆的鲜活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地写出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互评、互改,这一段段文字成了一篇篇深情的文章,学生也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以至于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就把那深奥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这种设计,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将课内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目前的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在语文学习中,融进了音乐、美育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风颂》这首带着深深离别情怀的乐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引得离情别感愈发浓郁;多媒体生动地再现了英雄事迹片段,一方面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动人事迹的感召下,更好地体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意,很好地挖掘了文章的内涵,领悟了表达的技巧,语言文字的美。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成为学生情感体验诱导者。教师应用充满了自信与激励的个性色彩,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亲切地交谈,在民主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激励。要让自己成为首席发言人,引导学生写作,又要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得体的评价。语言要充满了激情,用深情并茂的叙述,极具鼓动的技巧,把在场的每个人都带入了情景之中。
总之,这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想象空间,使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充分,学习方法新。为在语文课上如何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1、学习内容:课文1—3自然段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读为主线
3、学习步骤:一、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对朝鲜人民的三个代表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三、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
一、用音乐奠基调
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让课堂上洋溢舒缓、深情的曲调,营造情感氛围。
二、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
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
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
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1)了解写作内容。
(2)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三、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四、用音乐结尾,产生余音缭绕之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的可恶的男孩
- 正在发芽的种子
- 友谊
- 载歌载舞庆“六一”
- 铺张浪费可耻
- 周末
- 热心的爷爷
- 读《小公主》有感
- 我的朋友
- 瞬间
- 比什么?
- 秋天的使者——树叶
- 路遇
- 折纸跳皮筋
- 在叔叔家做客
- 庞加莱以及庞加莱猜想
-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
- 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 也谈“心灵的特困生”
- 平行曲面的可展性问题
- 谈谈对外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几点主要心理障碍及辅导
- 平行曲面上曲率线的性质
- 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 浅谈n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 关于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晶体的研究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 浅谈多目标规划及解法
- 数学期望的应用
- 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
- 从我道歉后——《清澈的湖水》教学片断
-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 你发现《风娃娃》的构思有悖常理吗?
- 发展思维,感悟寓意——《我要的是葫芦》
- 感受称赞的神奇魅力——《称赞》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 《酸的和甜的》词句教学之一
-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之二
- 莫把误读当“新意””—《一株紫丁香》探讨
- 在情境中想象 在朗读中体验——二年级上册《称赞》教学案例
- 《我要的是葫芦》学习片段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习题精选
- 《坐井观天》“说教法”设计
-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S版)
- 应给《坐井观天》换上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