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⑴给本课的七个生字组词。(可以在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或查字典)
⑵课件出示“读读写写”。
老师建议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再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在后边的横线上试着添上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词语。)
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学生也可以动手抄个别字词一两遍。(课堂上学生“动口不动手”不好。)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角色转换,生讲师听
组织学生就初步阅读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则扮演类似“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或和晶)的角色,尽可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教师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插话,随机指导,并把来自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所得及尚存问题以简要的表述方式写在黑板上。
五、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困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
七、课外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短语,并画记起来。
2.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并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句,升华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生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生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生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生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唐人街
- 假如
- 梦游火星
- 小青蛙反攻记
- 桌椅的对话
- 我的QQ朋友
- 假如我是.......
- “5·16爱心”机器人
- 天下是我家、我校、我师
- 画画
- 梦幻之旅
- 真想变成一棵大树
- 牙齿和我捉迷藏
- 给鸭妈妈的一封信
- 空中大战
-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 组织部干部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人大个人工作总结
- 学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 公路项目部现场测量与质检个人工作总结
- 车行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 初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 报社部长助理个人工作总结
- 财政局局长年终工作总结
- 翻译公司电话销售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 语文教学总结
- 公司职员个人年终总结
- 广电系统总编室干部个人工作总结
- 2009学年教学工作个人工作总结
- 对我国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探索(1)
- 领导者与我国民营企业的伦理行为(1)
- 关于家族式企业内控缺陷问题的探讨(1)
- 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1)
- 追求集体理性下的企业治理结构研究(1)
- 谈总经理继任机制(1)
- 家族企业所有权分配难题(1)
- 基于制造企业的ERP、SCM与CRM的整合(1)
- “对赌协议”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1)
- 关于内部控制设计问题的思考(1)
- 公司经营者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分析(1)
- 改进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的措施(1)
- 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1)
- 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然性的分析(1)
- ERP计算机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问题及对策(1)
-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 我被学生问“倒”了──《寓言两则》教学随笔
- 《惊弓之鸟》课文结构
- 《惊弓之鸟》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惊弓之鸟》语言积累
- 《惊弓之鸟》句子分析
- 都是严格惹的“祸”
- 《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 《惊弓之鸟》语言感悟
- 课本剧《南辕北辙》学生想象力让我折服
- 《寓言两则》阅读教学设想
-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 《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
- 《惊弓之鸟》课文中心
- 《惊弓之鸟》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