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21
《白杨》教学杂谈4
〖 改革课堂结构 提高阅读效率·要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显示出发展的层次性·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一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
像《白杨》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就只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其心中树立起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则要领悟出爸爸的心,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当然,这是就一般方法而言,在一定情况下,完全可以有相应的变通。甚至在一课中柔和了这三个阶段性的要求。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激发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抓准教材提供的“机遇”作为想象的发散点〗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教学《白杨》一课,文中写了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我利用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他们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困难,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们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去新疆读书……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 “不知道”。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注重语言的规范性·教学语言要生动,富于启发性〗
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就像一块磁铁,把学生紧紧地吸到课堂上来;还像一把金钥匙,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挖掘他们内在的无穷潜力 ,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的教学效果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机智,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白杨》一课,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读到这 ,我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大家都回答“不是”,接着我又问:“他除了介绍白杨,还表白着什么?”这时大家一脸茫然地望着我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脸略带严肃同时心平气和地说了一句:“是啊!在新疆工作的爸爸内心是怎么想的呢?他到底想表白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爸爸对子女说的一番话。”学生读完后,我又问:“爸爸谈了白杨树的什么品质呢?”“他向孩子说这些话目的是什么呢 ?”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过来,都争着举手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教学生在何处质疑〗
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关键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教师须有意识地导引学生掌握。
比如《白杨》一课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全文理解帮助很大,你们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吗?”于是学生抓住了关键句提出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是教师教学生会在何处质疑的成果。
〖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既引导学生敢质疑,又教学生会质疑·教学生何处质疑〗
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健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
比如《白杨》一课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健句时,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颇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去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是教师教学生会质疑的成果。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象征联想能力的培养〗
象征联想是指由某一件事物的特征联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义。这种联想具有真实感,应用得也很普遍。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我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由镜子这一事物的特征:照出人脸上的污垢,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义: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把别人的批评意见作为一面镜子;由柳树的特征:插到哪里都能活,想到它的象征意义:到哪里工作就在那里扎根;由蜡烛的特征:燃烧自己,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想到它的象征意义:给人类带来幸福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中的“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我让学生由白杨树的特征,联想到“希望我们扎根边疆”这一象征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被自己感动
- 名字里的爱
- 我的女孩
- 老鹰捉小鸡
- 我的期中考试
- 我的小猫
- 可爱的妹妹
- 小木偶历险记
- 四季韵味
- 社会责任感
- 温暖冬至
- 兔兔羊日记
- 家乡的四季
- 雪
- 家
-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 发展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重要性及其实践
- 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
-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
- 湖南农村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 乡土社会民间纠纷解决与秩序格局——一个法社会学的视野
- 村民委员会与镇(乡)政府:从附属型向合作型转变
-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浅析
- 村民自治与农村土地问题
-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真心拥护农村改革
- 农村行政村要设立行政办事机构
- 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确保乡镇政权的存在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 李白与酒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 李白为人
-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 《古诗两首》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古诗两首》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李白名字趣话
-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 《登鹳雀楼》赏析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 李白的足迹
- 《赠汪伦》教学实录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