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10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
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⑴ 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⑵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⑴ 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⑵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⑴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⑵ 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七、作业
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作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
- 过生日
- my sister(我的姐妹)
- 那尊石像
- 在迎接世博的日子
- 寒假趣事
- 安全小论文
- 母亲的爱
- My Mother(我的妈妈)
- 爬天平山
- 天上不会掉馅饼
- 登山
- 下雪了
- 一次难忘的春游
- 我爸爸
-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 195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征考察
-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
- 集体土地制:中国乡村工业和渐进转轨的根源
- 关于公选、直选乡镇领导干部与党的领导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
- 浅谈乡镇条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 对乡镇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几点思考
- 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对策思考
- 中国学术界30
- 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何以可能,何种进路?
-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 月球概况
- 《回声》教学实录
- 《回声》要点指路
- 《回声》突破难点
- 演示小实验,突破“回声”难点──《回声》教学谈
-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 谁是第一位登月人
- 《回声》学习要点
-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 航空、航天、宇航有什么区别
- 《回声》课堂实录与点评
- 《回声》课堂实录及反思
- 航天时代的序幕──科学探测
- 什么叫天空和太空
- 《回声》课文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