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29
《桥》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桥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结合本文具有震撼力的结尾方式,对于“老汉能在危急时刻不循私情揪出自己的儿子”这一举动,进行了第二层次地深入探究,更进一步深入感悟老汉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在本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感受写下来,或以前来为老汉送行的一员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以期对老汉精神的感悟更深一层。
学生分析这个班学生平时思维比较活跃,但真正领悟能力特别强,能以精练之语表达要害的学生也不多。语感较好,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集中在少数几位学生。由于借班上课对多数学生不太熟悉。
对六上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重点训练过。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考虑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文要求相对老课程要高,因此我把此文作为六上年级学生的一篇选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学习。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a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由于一课时时间有限,我把此特点不作为课堂指导学习的目标)(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幻灯片制作、课文发给学生预习
预设流程预设师生活动环节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孕伏情感1、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那儿山洪爆发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声音,读读课文,想想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你知道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形容(紧急、害怕、感动……)通过声音,增强直观感受,促进学生对洪水危害性的感知。初知课文大意,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二、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恐慌
1、快速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
2、交流找到的语句。
随机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这场洪水为什么让你感到害怕?(猛、快)从哪儿感受到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煎蛋趣事
- 找草药
- 我是“小鲁班”
- 我能洗衣服
- 记一次采摘活动
- 争台风波
- 救青蛙
- 第一次撒谎
- 家庭歇后语比赛
- 乡村趣事
- 面对红绿灯,他们竟然那样……
- 放下你手中的鞭子
- 快乐的一天
- 打拳的苦与甜
- 干干净净迎新年
-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1)
- 关于激起小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之我见
- 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1)
- 塔尔科夫斯基:末世拯救与诗性叙事(1)
- 关于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 关于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建设园本课程分析
- 论中国纪录片的生存策略(1)
- 浅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 中外电视广告中的品牌文化差异(1)
- 让屏幕直播战争:伊拉克战争之电视直播透视(1)
- 创造性地讲好故事——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观感(1)
- 浅论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身份探析
- 试论动漫与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 让雨点轻轻洒入孩子的心田──《雨点儿》听课感受
- 小雨点和大雨点──《雨点儿》教学后记
- 《雨点儿》教学片断及评析
- 交流、促进、提高──《雨点儿》教学研讨
-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雨点儿》教学反思
- 《雨点儿》教学反思
- 精致预设+开放过程=和谐生成──《雨点儿》说课及教学案例分析
- 以情育人 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听吴巧斐老师《雨点儿》有感
- 《雨点儿》教学后记
- 《雨点儿》教学反思
- 记录识字课上的火花──《雨点儿》教学随笔
-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 第一次试教……仍有失败
- 《雨点儿》听课感悟
-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