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杨氏之子》 教案

《杨氏之子》 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30

《杨氏之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

二、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现在开始。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三、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把巨子补充完整。

5、师生配合表演。

6、指名表演。

7、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课文的?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y room
难忘的老师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古代英雄传(1)
国度战争1
天使之光
第一场雪
我的妹妹
走近消防
这支神笔会给谁
因助人为乐的“死党”
啊!原来还可这样解题
相机伴我行
第一次战胜恐惧
游峨眉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荀悦政治思想简论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宪政的规范结构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关于宪法学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1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手指》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北京的春节》教案2
《手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3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2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北京的春节》说课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藏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