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杨氏之子》 教案

《杨氏之子》 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30

《杨氏之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

二、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现在开始。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三、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把巨子补充完整。

5、师生配合表演。

6、指名表演。

7、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课文的?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张贺卡
参观孔氏家庙
我家的星期天
假如我是发明家
神奇的果树
妈妈,我想对你说
橡皮
绿
烤番薯
晨跑
游航天奇观
可爱的校园
我心目中的老师
剖析上市公司审计六大难点
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方法与发展方向
无形资产审计判断之探讨
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四大因素
非货币性交易审计初探
注册会计师常用的网络交易数据库的审计技术
东方电子财务报表审计失败的认定分析
非鉴证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作用
突破会计信息局限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失灵的原因探析
评估前审计现状浅析
回归财务数据:也谈风险导向审计
间接委托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关系缺陷分析
对关联方交易的审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有关资料
《音乐巨人贝多芬》结构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作借鉴
《音乐巨人贝多芬》词语辨义
《音乐巨人贝多芬》重点句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问题探究
《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心意思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
偷梁换柱,错出真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一得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作特色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法指导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评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词语解释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作特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