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猴的生日礼物
- 校园一角
- 我做小拖鞋
- 我的生日
- 如果我能飞
- 课余生活乐趣多
- 多彩的春
- 我的语文老师
- 小猴的生日礼物
- 夸夸我自己
- 我的老师
-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
- 大灰狼
- 秋天的郊外
- 我的新同学
- 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何为儒家之道(一)
- 严格规则主义及其对中国宪政之影响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研究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生生之境 ————《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 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一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段评析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三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一
- 《太阳》教学设计之二
- 《太阳》
- 《太阳》教学设计之一
- 《太阳》第二课时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四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二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五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片断赏析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三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