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弩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 观察豆子
- 颐和园导游词
- 再逢中秋
- 因为选择不同
- 黄山导游词
- 开学了,我们笑了
-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胜似亲人
- 观察
- 我的蝈蝈将军
- 养蚕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时间都去哪了
- 可爱的小猫
- 园林施工定额管理
-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探析-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 群塔防碰撞方案
-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国企管理应符合所有制性质
- 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策略之我见
-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 从三江并流想国企管理
- 论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油田HSE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 关于优化劳务派遣管理的探讨
- 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变化
- 国有金融企业客户关系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 对现代企业管理中5S管理应用的探讨
-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 《春雨的色彩》重难点分析
- 《春天》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学建议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 《春雨的色彩》随堂练习
- 《春雨的色彩》考点链接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阅读知识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生字
- 《春雨的色彩》文章问题分析
-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 《燕子飞回来了》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案讲义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仿写例句
- 《春雨的色彩》课文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