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6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说课教学与评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4人,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大致可将他们分成三组。沈酉菁等A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能力也比较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B组学生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朗读一些简短的句子。而C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只能进行简单的复述,思维直观具体。
二、教材分析
依据班级学生的现状,此次我选择了一篇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本故事以通俗的语言,充满童稚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只从学习认真开始到终于学会了认真的可爱小燕子形象。通过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三问三答,不仅介绍了冬瓜与茄子大小、颜色、外形三个方面的区别,还向大家生动的展现了一只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取得进步的可爱小燕子形象。进而激发学生们向小燕子学习,做一个爱动脑筋,做事认真的好孩子。这篇课文的教授主要为了解决两点: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认真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课文内容,我通过播放录象《秋天的菜园》,并配以《小燕子》音乐,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及听课文朗读,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可以让他们有目的的听,对课文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读中明理: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培养读的能力。如: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三次不同的发现,以及三次中小燕子的心情,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体会小燕子的快乐。而燕子妈妈的三次不同的态度,则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练读等营造出气氛,从而让学生从小燕子的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道理。
4、积累语言,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中,我力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冬瓜大,茄子小”时,我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大、小”的意思,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读句子、做动作。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这一点,在读的训练中更得到了体现。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课文,加深理解;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分角色朗读,升华感情。”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童话比较短小、有趣,对于我们的学生也比较有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我借助实物,帮助B、C组学生参与学习,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感受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教学中个别问题的设计可能太难了一些,以后应当注意。而且由于时间紧促,最后课文的朗读指导还不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做个有心人
- 花的色彩
- 拜年
- 再过50年
- 新学期计划
- 生命的日历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盘古的悔
- 放风筝
- 幸福三要素
- 文学是盏灯
- 节日
- 女子雄心
- 仰望蓝天
- 鲜花的讨论
- 当前农民政治意识的缺失探析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一)
- 重新解读农村债务的另一面——谈农户拖欠村级的债务问题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 城市包围农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 20世纪30
- 爱恨交加——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分析
-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经分析——农村人力资本运作
- 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关于农用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思考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困境及对策选择
- 1952~1954年湖北省农村私人借贷的历史考察
- 我国农村由自然人、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发展问题探讨
- 乡村机构改革要从体制上动大手术
- 彩棉服装是否会缩水、起皱和褪色?
- 彩棉制品的洗涤方法
- 种田无土地
- 我国太空育种开花结果
- 彩色棉与白棉相比有什么优点?
- 开发基因改良棉花
- 彩色棉花
- 五大高新技术助推现代农业
- 如何识别彩色棉服装的真伪?
- 2003年我国秸秆焚烧问题初步缓解
- 巴西是世界转基因产品第四大生产国
- 新疆彩棉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
- 无土栽培
- 袁隆平人物简历
- “大豆硅谷组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