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1
《长城》说课设计指导
一、关于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不能跟父母说的十句话
- 金色美少女
- 难忘暑假的一件事
- 感恩老师
- 那是一种另类的享受
- 爱“撒谎”的爸爸
-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 好一杯菊花茶
- 腾飞吧!祖国
- 我的“坏”妈妈
- 凉粉
- 大明星
- 我
- 神奇面包
- 纪昌学射续写
- 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
-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
- 宪政制度在近代中国为什么难以确立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 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梁启超
- 何为儒家之道(二)
-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制宪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
- 《将相和》
- 《梅花魂》
- 《一夜的工作》
-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一
-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
- 《少年闰土》
- 《开国大典》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一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桂林山水》
- 《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