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想象体会、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有什么要对小草说的吗?
3、小结:
小草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自主试写“未、店、枯、荣、菜”,评价再写。
3、教师指导书写“追、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枯木逢春 枯树 光荣
2、听写:
未来 追赶 枯树 烧火 光荣 洗菜 青菜 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
正音。
2、个别读:
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疏疏、未、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1、认读生字:
住宿 徐徐 篱笆 稀疏 未来
2、赛读古诗:
师读──生读──小组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
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
徐 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赏读,不在解释词句的意思。
第一首古诗首先以问题带学生入境,通过看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在学生的自读自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中入情。朗读从读通──读懂──读美──背诵体现层次的递进性,特别是背诵这一环节,用口语交际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然是一举多得。
绘画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第二则古诗意境优美,画面生动,让学生给诗配画,把古诗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了。在赏读环节上设计了让学生给课件配乐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快慢、语调、情趣等有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喜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假如
- 过年
- 找春天
- 秋天来了
- 赏月
- 胡柚之乡
- 夸家乡
- 我做文明小市民
- 我是仙子
- 春雨
- 捉迷藏
- 海
- 青岛的美景
- 下雪
- 春天来了
- 探析中国罢工权立法焦点(1)论文
- 谈宪法监督秩序与正义价值的冲突与协调(1)论文
- 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义务的必要性(1)论文
- 浅谈我国复合型违宪审查模式的构建(1)论文
- 浅析我国公民知情权(1)论文
- 研究宪法原则的特征(1)论文
- 探析宪法监督秩序与正义价值的冲突与协调(1)论文
- 浅论从人权视角考察我国宪法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1)论文
-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思考(1)论文
- 论宪法监督是依宪治国的关键(1)论文
- 南非宪法法院的“合理性审查标准”介评(1)论文
- 论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1)论文
- 谈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完善(1)论文
- 从比较法看司法制度中的宪法原则论述(1)论文
- 探析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完善(1)论文
- 《观潮》教学反思
- 养精蓄锐成语言──《观潮》教学案例
- 《观潮》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反思
- 重视积累 加强实践──《观潮》教学设想及点评
- 《观潮》教学案例及反思
- 钱塘江潮文化研究──《观潮》综合性学习作业设计
- 探幽览胜 渐入佳境──《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 研究式教学的点滴体会──谈我在《观潮》教学设计中的做法
-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 《观潮》教学反思
- 水与乳的交融──由《观潮》教学片断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整合
- 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教学设计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