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9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注释】

1、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3、侧:从侧面看。

4、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5、不识:认不清。

6、只缘:只因为。

7、身:自身。

8、山:指庐山。

【译文】

正面看庐山山岭绵延起伏,

侧面望是巍然耸立的高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啊,庐山千姿百态各不同。

为什么庐山真面目难认清?

只因为自己置身在此山中。

【解读】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庐山中游览停留了十多天,写了一系列诗作,这是其中之一,当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宋人写诗比较注重在诗歌中阐述哲理,这首诗就是如此,前两句写景:庐山面貌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后两句写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悟:为什么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处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首小诗揭示的哲理也已经被大家接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参观消防队
做金工
星期天的早晨
参观消防队
溜冰
春天来了
发怒的猫儿
早晨
春雪
春天来了
春天
我的愿望
难忘的一刻
参观公园
法律价值概念的解释法学理论论文(1)
自发的法律与自由市场法学理论论文(1)
亟待法治建构的警察裁量权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本法律近代化的错位与纠正(15)法学理论论文(1)
宪政政府的难题法学理论论文(1)
再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法学理论论文(1)
中国法引论法学理论论文(1)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4)法学理论论文(1)
正确的观点、缺憾的论证
法治的基础、目标和途径
两种自由概念(二)法学理论论文(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析自由心证原则法学理论论文(1)
《儿童诗两首》重点字词的意思
《儿童诗两首》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儿童诗两首》整体阅读感知
《童年的发现》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儿童诗两首》考点练兵 基础篇
《儿童诗两首》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童年的发现》美文欣赏一
《儿童诗两首》重点字词梳理
《童年的发现》美文欣赏二
《童年的发现》重点字词梳理
《儿童诗两首》老师语录
《童年的发现》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儿童诗两首》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儿童诗两首》重难点分析
《儿童诗两首》同步作文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