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23
《槐乡的孩子》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说说自己感到最快乐的事。
2、揭题 学习“槐”字,理解“槐乡”。
二、初读课文,明确:“槐乡孩子的快乐是什么?”
1、提出初读要求:读通文章,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槐乡孩子的快乐是什么?
2、交流对问题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体会“快乐”
1、那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呢?找找、划划相关的句子
2、交流、体会、朗读:
⑴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⑵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⑶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3、小结:
点出──槐乡孩子的快乐其实就是──采槐米(劳动)
4、读出“快乐”。
在三个句子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练读。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劳动的艰辛”
1、采槐米,捡槐米这种劳动,你认为是艰辛的吗?
2、默读课文,从文中找找依据。
3、交流(引导要点):
⑴ 槐米小(第二节)。
⑵ 八月才有,天热(第三节)。
⑶ 采的时间长。
五、理解“艰辛的劳动是一种快乐”的原因
1、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觉得这不是苦,而是一种乐呢?
2、自读第二小节后,交流原因。
六、积累句式
槐乡的孩子勤劳、懂事,他们的生活、快乐都离不开槐树,槐树就像他们的伙伴,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1、引读,内化句式,体会特点。
2、拓展训练:
⑴ 安吉(竹乡)
⑵ 黄岩(橘乡)
⑶ 草原
3、再次朗读,强化句式。
【教学反思】
《槐乡的孩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我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在劳动的艰辛中感受快乐,让孩子们体会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在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槐乡孩子“乐”与“苦”的对比,从快乐中找到艰苦,再从艰苦中找使他们快乐的原因,一次次让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渗透在文字里,渗透在课堂中。结尾部分,我用句式训练收尾,充分利用了第一节这样的句式,让孩子们在语言环境中感受槐乡与槐树的深厚感情,并拓展到竹乡、橘乡、草原,让学生能积累句式,并学会运用句式说话。
本篇课文文字相当优美,在课堂上还有很多可以好好感悟朗读的句子,但是我没有很好地展开。语文课要注重体验感受文字的优美,学会品读美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加注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学会了炒蛋炒饭
- 如果我有翅膀
- 我喜欢的水果
- 干家务
- 森林小卫士
- 我的妈妈
- 聪明的小猫
- 着火了
- 爱护小鸟
- 一次开心的值日
-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 找春天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可爱的小蝌蚪
- 植树
- 浅谈将美育目标放入当代体育教育中
- 浅谈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浅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授课的有机结合
- 浅谈注重综合成绩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 高校融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析
- 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建构特色的分析
- 浅议大学语文课堂意外的处理艺术
- 简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
- 数学教师如何使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
- 对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诠释—张九精精神内涵探讨
- 关于传统法与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 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 让多媒体走进高师音乐理论课堂
- 浅谈现代教育从国学中寻求发展的新思路
-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
- 《月亮的心愿》一
-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二
- 《影子》教学
- 《雪地里的小画家》二
- 《画》一
-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一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
- 《自己去吧》二
- 《比尾巴》一
- 《小小的船》一
- 《小小的船》二
- 《爷爷和小树》二
- 《自己去吧》一
- 《比尾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