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7
第四纪冰川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36年到黄山考察时首先发现并论证的。立马峰的“冰川擦痕”及其他冰川遗迹,打破了中国东部大陆无冰川的观点。他的论文《安徽黄山更新冰川现象之确据》发表后,曾得到中外一些地质学家的赞同。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冰川移动刨蚀而形成的U形谷(如逍遥溪、苦竹溪);两条V形谷夹刨蚀残留的薄如刀刃的刃脊(如眉毛峰、薄刀峰、鲫鱼背等);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天都峰峰顶)。百丈泉、人字瀑是冰川支谷与冰川支谷与冰川主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至汤口、慈光阁、黄狮土当、乌泥关等河谷和河床阶地中,分布有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层(泥石);相传是轩辕黄帝炼丹的“丹井”、“药臼”,也是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臼。
李四光教授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
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
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随后又发表专文,指明古冰川应提出三项必不可少的冰流侵蚀、堆积和冰缘证据和一项反应寒冷气候的动植物证据来加以验证,并倡导第四纪冰川研究要结合生产建设,为国民经济服务。在他最后一部著作《天文、地质、古生物》中,在行星地球的层次上形成了有关“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纵述了地质史上的“三大冰期”,探讨了有关冰川和冰期的起源问题,认为它与地壳运动相联系,与地球轨道变化有关系,是由一些非周期性和周期性的因素复合起来决定的。该书还强调,第四纪大冰期内的冷暖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而且对人类发生发展和地质环境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风筝
- 放风筝
- 香蕉
- 光线游戏
- 桔子皮大战
- 洗衣服
- 做光的实验
- 到妹妹家吃午饭
- 我的爱心被骗了
- 美好的联欢会
- 捉鱼
- 做实验
- 放风筝
- 画画
- 放风筝
- 期刊编辑职称晋升条件创造技巧
- 高校职称评聘改进策略
- 中国职称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 符合高职特性的职称评定系统
- 职称考评聘问题分析
- 职称评审取消的现实危害
- 军校职称评审制度改善
- 浅谈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及其职责问题
- 会计职称考试对销售的处理策略
- 当代职称评审制度社会化
- 高校职称评审的难题及策略
- 职称论文制度的改革
- 会计职称备考要领
- 高校老师职称政策导向
- 人力资源完善与专业技术职称革新
- 《呼风唤雨的世纪》相关链接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词语解释
- 畅想二十一世纪
- 《乌塔》教学后记
- 《乌塔》一课反思
- 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感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近义词反义词
- 从《乌塔》一课谈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词句积累
- 我这样疏导──《乌塔》教学记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结构分析
- 《乌塔》教学反思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反思
- 《乌塔》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