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燕子》的教学反思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观的觉醒。过去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牵着学生走”,使得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学习,接受知识。
请看一则《燕子》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小节有三句话,主要写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样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像曲谱?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图片)课文中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是指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初看,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配合十分默契。细一想,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中学习,接受知识,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没有真正发展智力,更没有培养语文能力。
其实语文能力不是教会的,是通过活动、实践自己学会的。因此,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自身与教材的亲密接触。再者,课堂上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有益于思路的拓展。
所以,语文课上必须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拓展其思路,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雷锋叔叔的一封信
- 想起那件事,就让我后悔
- 读《海伦.凯勒传》有感
- 冬雪
- 假如我是……
- 上帝的红布袋
- 第一次买菜
- 日记
- 春雪
- 二十年后的我
- 给司机叔叔的一封信
- 游林海公园
- 我给小蟋蟀洗澡
- 难忘的一幕
- 我是一个“小医生”
- 关于村高中生积极人格观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案例
- 费马定理
- 浅析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解析与应用探讨
- 关于朋辈辅导在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 简析青少年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
- 论模糊数学方法预测电站锅炉结渣的新发展
- 二分法求解单变量非线性方程及其应用与实现
- 关于意缺陷多动障碍亚型反应抑制能力研究
- 论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有效情境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 试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 试析负性事件下消极情绪能量积聚的危害及对策
- 有关抽象函数的全面探析
- 桥之美
- 《新闻两则》教案
- 第7课《背影》
- 第3课《蜡烛》
- 第6课 雪
-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 说“屏”
- 第2课《芦花荡》
- 生物入侵者
- 故宫博物院
-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你一定会听见的
- 《信客》教案
- 奇妙的克隆
- 《老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