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寓言两则》教学杂谈
〖在亲历中感受“生成”〗
在执教《寓言二则》时,我讲到《南辕北辙》的寓意,同学们读着揭示寓意的最后一段话,纷纷说:“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就越到达不了目的地。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我也正准备鸣金收兵。这时,一直都很调皮的小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舞足蹈地说:“他肯定可以到的,因为地球是圆的。
肯定可以到的!”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有的把目光转向了我,有的已轻声议论开了:“对啊,地球是圆的啊!”“可是如果绕地球一周的话,那该多麻烦啊!”“我觉得他到不了。”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再度读课文,然后辩一辩: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达楚国;《南辕北辙》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在后来的课堂上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讨论:有的说:“他是不能到的,因为即使地球是圆的,光凭一辆马车,绕地球一周是很难想象的。”有的说:“可能他到楚国本来就是为了游历整个世界呢!他要的是过程。
”还有的说:“古代寓言告诉古代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的寓意发生了变化。《南辕北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舍近求远。”学生一个个变得能说会道,他们据理分析,句句都那么精彩。
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以现代人的观念,改写《南辕北辙》,学生们兴致很高,当堂写出了极富创意的《南辕北辙当代篇》。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得到充分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风筝
- 放飞童年
- 菜鸟VS大虾
- 玩枪
- 童年趣事——扳螃蟹
- 愚人节“自愚”
- 大顶山的愤怒
- 我家的吊兰
- 网络生活
- 雨下的女孩
- 五彩缤纷的童年
- 一堂难忘的课
- 方便面里的母爱
- 蛋炒西红柿
- 机灵的鱼儿
- 浅析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公共政策论文
- 关于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柔性领导管理策略
-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目的的保险公司审计研究
- 我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文献综述
- 欧盟反倾销公共利益的评价标准及其应用-公共政策论文
- 谈谈如何进行盈余管理-公共政策论文
- 浅谈现代中学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与分析
-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实现的推动力——审计结果完全公开
- 如何解决合作社面临的成本支付问题-公共政策论文
- 浅谈中职英语课堂参与性教学的思考
- 国内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公共政策论文
- 试析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模式
- 公路绿化的作用及其养护管理-公共政策论文
- 关于学校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分析
-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