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寓言两则》教学杂谈
〖在亲历中感受“生成”〗
在执教《寓言二则》时,我讲到《南辕北辙》的寓意,同学们读着揭示寓意的最后一段话,纷纷说:“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就越到达不了目的地。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我也正准备鸣金收兵。这时,一直都很调皮的小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舞足蹈地说:“他肯定可以到的,因为地球是圆的。
肯定可以到的!”同学们听了,先是一愣,接着,有的把目光转向了我,有的已轻声议论开了:“对啊,地球是圆的啊!”“可是如果绕地球一周的话,那该多麻烦啊!”“我觉得他到不了。”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再度读课文,然后辩一辩: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达楚国;《南辕北辙》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在后来的课堂上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讨论:有的说:“他是不能到的,因为即使地球是圆的,光凭一辆马车,绕地球一周是很难想象的。”有的说:“可能他到楚国本来就是为了游历整个世界呢!他要的是过程。
”还有的说:“古代寓言告诉古代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的寓意发生了变化。《南辕北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舍近求远。”学生一个个变得能说会道,他们据理分析,句句都那么精彩。
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以现代人的观念,改写《南辕北辙》,学生们兴致很高,当堂写出了极富创意的《南辕北辙当代篇》。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得到充分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猜歇后语
- 春天的校园
- 我最崇拜孟姜女
- 我的假日
- 《长袜子皮皮》
- 贪心的狮子
- 我喜欢的一次春游
- 寒假里的一件事
- Do都城之旅
- 一棵桔子树的自述 学洗碗 太阳能机器狗
- 五官争功劳
- 蚕宝宝
- 学游泳
- 我的双休日
- 百鸟乐园
- 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
- 严格规则主义及其对中国宪政之影响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何为儒家之道(一)
-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生生之境 ————《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研究
- 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
- 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片断赏析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三
- 《太阳》第二课时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四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五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二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一
- 《太阳》教学设计之一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三
- 《太阳》教学设计之二
- 《太阳》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段评析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之一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