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6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生字: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⑴ 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 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⑶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⑷ 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⑸ 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⑹ 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⑴ 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⑵ 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⑶ 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北京欢乐谷一日游
伴我成长的小树
歌颂祖国母亲
我爱祖国
这是谁的家
方特欢乐世界一日游
精彩的比赛
爱就在我身边
外婆家的后院
校园一角
我小时候的糗事
欢笑声中的野炊
学打羽毛球
今年暑假中最难忘的事
家乡美
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正当程序一般性比较分析
我国民法的基本性质探讨(上)
雇主责任归责原则探讨
论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
抗辩权概念的历史发展
中奖权转让不适用“从随主”原则
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思考(下)
论分期付款买卖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下)
对抗诉机关在民事抗诉案件中举证行为的质疑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上)
WTO透明度原则与中国民商审判公开制度的完善
全球化背景下外国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海域使用权制度研究(三)
中年周朴园虔诚的感情世界──语文教学中《雷雨》人物周朴园感情世界的人文诠释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雷雨》“窗”意象的文化解读
《雷雨》中的岔说
人性的生存悲剧──谈《雷雨》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雷雨》中的周朴园
名剧《雷雨》重读
话剧艺术的瑰宝──简谈《雷雨》
关于《雷雨》人物语言
曲折引人的相认场面──《雷雨》(节选)教学札记
《雷雨》中生存的悲剧
《雷雨》(节选)的“发现”艺术
《雷雨》语言艺术微探
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试析《雷雨》的主题
谈谈《雷雨》中的周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