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的、最法规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课堂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你呢?这一直是困饶许多教师的棘手问题。张卫其老师以下的这个教学片段会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张老师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对重点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地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先抓住重点词“一次有一次”,让学生感受表层意思:次数多,并随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感受了次数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一次又一次”,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特性。
“从‘一次又一次’中你还感受到什么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马上体会到,这次数多的背后,深藏着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难,青年的顽强毅力,坚强的意志──此时张老师有引导学生谈了流出的骨髓所代表爱心,希望,友谊,生命──最后当学生的理解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表达抒发自己的感受,声情并茂。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方。人文性是那巍峨挺拔的山峰,而工具性就是登商那山峰的一级一级的阶梯;人文性是那广袤无垠的大海,而工具性就是抵达那光辉彼岸的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人文性而单独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的。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落实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张老师的这一段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人文性不只包括思想教育,而且包含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
上帝在细部。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中的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最后,感谢与会的九位教师带来的精彩的课,感谢专家的讲座与点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从吃鱼想到的
- 龙虾和我捉迷藏
- 喝喜酒
- 学飞
- 帮爸爸戒烟记
- 雨中观荷
- 朵朵
- 我学会了洗菜
- 挂钟
- 跳长绳
- 金鱼“谋杀案”
- 小刺猬去找妈妈吧
- 勤学好问,报效祖国
- 煮饭所感
- 我的地球仪
- 试析比较视野中的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
- 一般中学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及思考
- 试论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 培养五种能力 做创新型教师
-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引入
- 激发农村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初探
- 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愉快教育氛围的营造
- 试析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运用
- 试论制图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 走进语文新课程
- 论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作业设计
- 很实用的地图
- 高中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
- 如何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
- 《背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