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摘草莓
- 日记
- 捉迷藏
- 难忘的一件事
- 书包村里的故事
- 春游
- 游海洋馆
- 日记两则
- 赏云
- 放风筝
- 《西游记》读后感
- 可爱的小妹妹
- 小羊暑假旅行记
- 雨
- 书包村里的故事
-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1)论文
-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1)论文
- 浅谈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1)论文
-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的康复与护理
- 浅谈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1)论文
- 有关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1)论文
- 食管贲门癌早期诊治与临床分析
- 小儿硬膜外持续推注给药法临床观察
-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和组织结构再造(1)论文
- 论在新经济时代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1)论文
- 颅咽管瘤术后水钠紊乱的护理观察
-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
- 浅谈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启示(1)论文
- 浅析行为面试法在招聘人力资源经理中的应用(1)论文
-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途径(1)论文
- 《那树》中心思想
- 《那树》学法指导
- 《那树》学习指导
- 《那树》学法引导
- 《那树》内容提要
- 《那树》问题探究
- 《那树》课文背景知识
- 《那树》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 《那树》写作特点
- 《那树》主题思想
- 《那树》反思体验
- 《那树》同步练习
- 《那树》词语解释
- 《那树》习题精选
- 《那树》研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