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4
维和部队的军用开支
头戴联合国蓝盔或贝雷帽的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受安全理事会派遣,帮助执行和平协定,监测停火,巡逻于非军事区,在对立部队之间设立缓冲区,制止交战,同时通过谈判设法和平解决争端。但维持和平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对立各方的同意与合作。
联合国本身没有军队。每次维持和平行动均由各会员国自愿派遣部队和装备,其费用从特定维持和平预算中予以偿还。警察、选举观察员、人权监测员和其他文职人员有时在维持和平行动中与军事人员协同工作。维持和平人员仅携带轻武器用于自卫,而且经常不带武器。他们最强大的“武器”是他们的公正性。他们靠劝告和最低限度地使用武力来排除紧张局面,防止交战。这项工作十分危险。自1948年以来,已有1650多名联合国军事和文职维持和平人员殉职。
自1948年以来,联合国已进行54次维持和平行动。目前有15个维持和平行动正在进行之中。在过去的12年,安全理事会开设了41个维持和平行动。198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维持和平任务是安全理事会15个理事国确立和制订的,而不是秘书长制订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首要责任。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联邦、联合王国和美国──可以否决关于维持和平行动的任何决定。
参加维持和平特派团的普通士兵不必宣誓效忠联合国。自愿派员的政府与联合国进行仔细谈判,商定其参加维持和平行动的条件,包括指挥和管制的安排。这些国家政府保持对其在联合国旗帜下服务的军事部队的控制,包括纪律和人事事项方面的控制,并可以撤回其部队。我国维和民警是这样选拔和培训的?
1998年,中国开始酝酿培训和派遣维和民警。1999年3月,公安部决定从六个省市进行初选,推选40名候选民警到公安部参加特别考试,选拔第一批学员。
维和警察的人员选拔条件相当苛刻,须得通过“五关”:第一是英语关,要求每个候选人的英语水平必须在非专业六级、专业四级以上,听、说能力俱佳;第二是政审关;第三是业务关;第四是形象关,对每个候选人的五官、身材、体态和仪表都有很高的要求;第五是年龄关,缺乏经验的年轻警察不适合,经验丰富但体力不够的大龄警察也不合格,最佳的人选是年富力强、有七年以上警龄的。按照这一标准层层选拔,全国各地警察部门初选出了40名优秀警官参加考试。考试的标准按联合国要求,科目主要是英语、国际法和汽车驾驶,最后由专家进行心理稳定性测试。经综合测评,最后只录取了20人,成为中国首批联合国维和民事警察受训人员。
培训在解放军某学院进行,因为他们有军事维和的经验。培训科目除按联合国规定的课程外,还有一些军事观察员根据维和经验设立的课程。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工作语言是英语,这对中国民警来说,是个不小的问题。为了营造语言环境,学员从入校开始,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生活,一律都用英语,以强化英语听说能力。此外,熟练的驾驶技术是每个维和警察必备的技能。汽车驾驶训练有山地驾驶、越野驾驶、泥路水坑特殊条件下驾驶、单双边桥驾驶等。语言和驾驶两项基本功训练完成后,才是业务培训。首先是生存训练,诸如在巡逻时发生意外如何处置,怎样才能脱险、求生等情况都要考虑到;其次是武器的识别,虽然维和人员都不配武器,但同样要熟练识别了解各种武器的性能、特点,以防不测;其三是学习掌握联合国工作的一些常识,维和警察常要与世界粮农组织、能源组织、卫生组织、难民署、红十字会等进行协调,怎么打交道,如何沟通都是必备的知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捕鼠记
-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 我帮妈妈做家务
- 逛早市
- 有趣的游戏
- Happy All Fools’Day
- 我有一个小秘密
- 好一个
- 吃早餐
- 家庭智力赛
- 记一件令我难忘的事
- 我想握住你的手
- 爱的小屋
- 捞月亮
- 令我后悔的一件事
- 基于Intranet的储粮测控与粮情分析推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电气工程电气技术的发展
- 议电气工程的电气火灾预防
- 多数据库系统互联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对电气自动化节能控制设计探究
- 浅析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1)论文
- PowerBuilder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 SOCKET 接口编程在期货交易系统中的应用
- 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1)论文
- 研究劳动合同若干问题(1)论文
- WAP中推送技术的分析与设计
- 对电气施工质量监管探究
- 德国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关争议案件的处理(1)论文
- 酒杯上的碟
- 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 关于“雨”的知识
- 《山雨》阅读提示
- 《山雨》相关知识
- 关于“雨”的诗文
- 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教学《山中访友》课后反思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雨》词语解释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雨》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感动真情 收获朋友──《山中访友》教学随笔
- 让你的课堂“亮”起来──《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山雨》篇章学习
- 注意学生的朗读体验──《山中访友》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