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在当代学界,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同时,70多年来季先生还写下约一百五十多万字的散文。愈到晚年,他愈像一位身怀绝技的语言魔术师,挥就一管出神入化的彩笔,勾画出一幅幅人文风景、自然风景和社会众生相的生动画面。灯下阅读他的散文,笔者总是叹服:季先生就是一株根深叶茂的语言艺术大树,而这株树的幼苗就植根于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

季羡林出生在鲁西平原。他说:“我生下来时,全族男孩就我一个,成了‘稀有金属’”。为了传宗接代,光耀门楣,1917年,父亲把6岁的他送到济南的叔父家。他在泉城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一呆就是13年。来到叔父家这年,济南已经开埠12年,商业繁荣,教育昌明;城池虽说不大,却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江北文化古城。近代以来,济南号称“曲山艺海”,市井文化和民间文化发达。季羡林童年眼里的济南市井,是个热闹的所在。他在升官街推铁环,在火神庙看戏,跟着老师游开元寺,看大佛头,偷看“闲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有趣。市井生活里的方言与读过的几十部“闲书”,与他后来的散文写作如影随形,一生相伴。

两年前的2002年3月,91岁高龄的季先生写下《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高中》两篇散文。文章生动再现了季先生童年和少年眼中的泉城风物,市井风情,为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风俗民情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高中》,全文4万3千多字,作品除了一如过去,“感情充沛真挚”,文采斐然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济南方言俚语跳动其间,涉笔成趣。如,花生米就是“长果仁”,手纸又叫“草纸”。人做事莽撞,就是“愣头青”;若缺少应有的反抗精神,不用说,该是“窝囊废”了。在济南方言里,形容个头不高,常用豆腐干,而且不多不少,就用三块。他回忆当时,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正是千佛山重阳节庙会开张的日子。这里遍地是艺人们搭起的席棚,小孩子身无分文,与购票无缘,他写道:“好在我们都是三块豆腐干高的小孩子,混在购票观众中挤进去,也并不难。”季先生自嘲当年人小个矮,这就有了钻席棚、看蹭戏的条件。庙会期间,这群“三块豆腐干”高的小孩子,“钻遍了大大小小的棚”。

山东快书有个小段,好像叫《万百千》,说的是乙跟甲学认字。甲教给乙:“一”字画一横,“二”字画两道。乙心领神会:那“三”字就画三道了?甲说:“对。”于是,自以为功夫学成的乙,便帮人写起信来。凑巧,有位需要帮忙的人,姓万,叫万百千。一管毛笔要画一万一千一百个道道,顿时难倒了乙,万般无奈之中,他想到了拿扫帚当笔用。在季先生这篇回忆里,也有“扫帚”一说。

小学时,季羡林与表妹都爱读“闲书”。他与表妹识字有限,常念别字,如把“飞檐走壁”的“檐”读成“dan”,但这并不影响二人读闲书的兴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是用笤帚扫呢,还是用扫帚扫?’不认识的字少,就是笤帚,多了就用扫帚。”不知季先生的“扫帚说”是否出自上述快书小段。不过,读者若知道有这个小段,一读“扫帚说”,马上心领神会,得其神韵。

其实,在季先生的文章里,穿插方言俗语已非一日。比如,在济南话里,人们打趣人长得瘦时,少用骨瘦如柴的“柴”,多用“申猴酉鸡”的“猴”和“鸡”。1991年,他在《老年谈老》中写道:“好多人都问我: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我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我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多如牛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吃饭要仔细计算卡路里的数量,再计算维生素的数量。结果怎样呢?结果每月超过别人的饭费十倍,而人却瘦成一只干巴鸡。”“干巴鸡”,寥寥三字,人物造像历历如绘,感觉很像老舍先生说的,某人的腿细得像根棍子一样,给人的印象强烈。

巧的是,季羡林先生结识老舍先生也是在济南。当时他还在清华读书。有一年暑假回济南时,济南同学李长之请老舍先生做客,让季羡林作陪。老舍先生时为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已是名作家。他谈吐幽默,毫无架子,给清华学子很深印象,从此两位成为忘年之交。老舍先生与季先生一样爱济南,写下了许多以济南为题材的精彩作品。他笔下的济南,灌注了京派文化,有点“京味”济南的味道。季先生笔下的济南,自然是“鲁味”济南。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汲取了民间丰富的文化养料,建构起各自的方言坐标,却不是抱残守缺的土包子。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很北京”;季先生笔下的济南“很济南”。他们都在欧洲啃过洋面包,却无西崽相,写出的文章,出手就是地道的中文,中文里很少掺和洋文,如同一位老中医开出一副君臣佐使的中药方,里面有甘草,也有黄连;有双花、也有连翘,却没有先锋霉素。“文革”中,季先生运交华盖,不堪回首。后来,形势稍有宽松,他被安排去看守门房,接听电话,收发报纸。眼看生命虚度,他开始偷译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谈起原因,他说:“我自忖已被打倒在地,命运是永世不得翻身。但我又不甘心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人民的小米,想找一件能占住自己的身心而又能旷日持久的工作……”“浪费小米”,与“白吃干饭”同义,但“小米”一旦变成“人民的”,又不愿“白白浪费”,一位九死不改爱国之心的老知识分子形象一下立了起来,一位吃了小米不忘报恩的山东孝子形象立了起来。语言质朴中见奇崛,平实中出味道,自然而有精神。黄色的“小米”变成了黄金。

在小学,季羡林最爱读的闲书是什么呢?是《三国演义》、《济公传》、《水浒传》、《东周列国志》、《金瓶梅》、《说唐》、《封神榜》之类。读得最多的是《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这样的侠义公案小说。若说古小说的艺术性,《红楼梦》无疑是最高的。不过,整日价哭哭啼啼的林黛玉,季羡林不喜欢。还是看“低级”的“闲书”瘾头大。叔父禁止,他便施出障眼法偷着看,道具就是“盖垫”。盖垫是北方人包包子、蒸馒头、晾面条、盖面缸用的编织品,家家都有。济南曲艺界还有个小绕口令:“屋门后边编盖垫,你编半边,我编半边。”季先生在1986年回忆说:“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季羡林原注)。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直到今天,济南人几乎还是家家有盖垫。

应该说说侠义公案小说了。笔者注意到,近一二十年,季先生在多篇回忆里列出他看过的“闲书”书单。有时列得多些,有时列得少些,其中,一次未落,常列首位的,正是《彭公案》。《彭公案》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又一部侠义公案小说,作者是福建人,自号贪梦道人,原名杨挹殿。小说23卷,100回。艺术质量比《施》、《三》要弱。这类“闲书”,在一些文人、“高人”眼里是不入流的,若按过去文学史的说法,书中“历史局限或阶级局限”,也不会少到哪里去。季羡林不管这些。没有局限的书从来没有过。再者说,读《彭》时,他还是个小学生。根本不懂什么叫艺术质量。他有句大实话:谁都有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写了一辈子文章,最讲究的一个字,是个“真”字。是什么,就写什么,别人怎么说,完全是他们的事。“闲书”虽是“粗粮”,但只要消化系统没大问题,营养不会太少。季羡林的“胃口”从来泼辣,先不说英文、德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连印度古代语言梵文、巴利文,还有天书一般的西域吐火罗文,他都能打得进去,走得出来。中国人读中国书,吸收“粗粮”的营养,如果也成问题,倒真是一个问题了。“我在新育小学看的那些‘闲书’,《彭公案》、《济公传》之类,文体用的都是接近白话的。所以我由文言文转向白话文,我不但一点勉强的意思都没有,而且还颇有一点水到渠成的感觉。”91岁的老人回忆说,“这有什么害处呢?我认为没有。除了我一度想练铁砂掌以外,并没有持刀杀人,劫富济贫,……我还认为有好处。”

在季先生笔下,文字时而在成语与经典之间腾挪,时而在方言与俚语之间跳跃,灵动非常;文辞源自古典,雅致却不穷酸;俗语出自民间,生动俏皮决不油滑;文章天成老辣,毫不倚老卖老。季先生“经营”文字的功力告诉人们,这位终生研究语言的大师,在其高耸云表的大树下面,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之根扎得有多深。根深才有树高,根深才有叶茂。

季羡林先生说:“今天的少儿读物图画太多,文字过少,这是过低估量了少儿的吸收能力,不利于他们写文章,不利于他们增强读书能力。”他还说:“我痛感今天的青年闲书看得不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再见了,嘎羧。
生活是多么广阔
小小少年,也有烦恼
读《生命的姿势》有感
什么是难以忘怀的?
团结就是力量之蚂蚁搬家
成功是怎样炼成的
梦幻天堂(诗歌)
童趣
不一样的小山村
给母校的一封信
水果大拼盘
读《匆匆》有感
老师,我想对您说……
笔的秘密
党性剖析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14)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12)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10)
谈判谨防诡道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11)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9)
与大客户谈判的五大招数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党性分析(剖析)报告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13)
如何成为交易谈判的赢家
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心得体会
税务局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剖析材料
谈判中的二十条妙计(15)
柯达副总裁叶莺的谈判技巧
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法规
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
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
邮政服务三农的所作所为
试探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乡镇政府行政职能
农村需要怎样的“城市化”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浅议农村税费改革后 农村工作面临的三大难题
关于村民自治的若干思考
亟待完善的农村后税费时期的社会救济体系
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以乐安县流坑村为例
农民负担的现状与症结——湖北J市调查
大鹏镇与步云乡乡镇长选举改革之比较
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凡卡》一课的评课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2
《秦兵马俑》练习题
《凡卡》教案
《凡卡》教学设计(A、B案)
《凡卡》教学谈
《灯光》教学设计之三
《灯光》教案
《灯光》教学设计之四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3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灯光》教学实录
《凡卡》教案设计
《秦兵马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