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8
难忘《难忘的一课》
《难忘的一课》是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近日,我校高语组全体教师围绕本组教研专题“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为载体,开展了校本教研。两位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教研课,对比两节课,我获益匪浅,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片段一:
师:课文有一句话出现了3次,是哪一句,找出描写这句话的相关段落。
生:(朗读课文,批划段落。)
师: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相关段落是哪几段?
生:(踊跃回答)老师写这句话时,相关段落是3~5自然段。
师:老师是怎样写这几个字的?
生1:一笔一划的写。
生2:吃力的写。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一笔一划的写这九个字,其余的同学认真的观察、体会。并思考从老师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出老师写得很认真,说明他爱国。
师:对于这一部分课文,该如何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片段二:
师: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出现时,应该怎样读呢?
(出示自学要求。)
生:(按自学要求约7分钟,然后分小组交流。)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要读得很慢,很认真。
生2:要一字一顿的读,因为文中老师是一笔一划的写,说明他写得很慢、很吃力,所以要一字一顿的读。
生3:老师写这九个字虽然吃力,但很认真,说明他热爱祖国文字,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
生:(朗读课文,一字一顿的读,读出了吃力而认真的感觉。)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两位老师在学法上,都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去体会人物情感,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学上,第一位老师是以老师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学习课文;第二老师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应该说,这两种都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探究能力,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更丰富。
这让我想略读课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两种偏差:
1、将略读课文视为略学课文。教师带着学生将教学过程飞快的“过”一遍,甚至让学生自己看一看了事。
2、将略读课文视作精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课文都深挖不止。
这两做法的不妥在于:
第一种做法浪费了教学资源;第二种做法则浪费了教学时间。因为以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都占到了本单元课文总数的50%左右,如此丰富的课文“一掠而过”“精讲细读”,都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
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教法上,应以自学探究为主,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阅读提示,整体阅读,自读领悟,忌“大而全”的模式,宜围绕一两个中心问题去探究课文内容。就如同第二位教师围绕文章的线索句,紧扣“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去理解课文,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提到的中国伟人资料,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因此,我最终认为,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才是符合略读课文特点的教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防震演习》
- 校园的柳树
- 美丽的秋天
- 《小摄影师》续写
- 我的同桌
- 我的老师
- 我的弟弟
- 南郭先生逃跑以后
- 保护自然环境
- 我
- 声音
- 可爱的小金鱼
- 我的爸爸
- 奇妙的自然界
- 参观海洋馆
- 新党员转正发言稿
- 收费站预备党员转正申请
- 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 2011年1月入党转正申请书
- 2011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 2011年2月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 医生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800字精选
- 2011年1月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
- 2011年最新入党转正申请书
- 2011年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 2011年入党转正申请书
- 1月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 2011年最新大学生入党转正申请书
- 关于“一国两制”的法哲学思考
- 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
- 以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政治学的发展
- 关于建筑电气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 建筑电气消防三个问题的探讨
- 对继电保护的一些探讨
- 关于电气新技术在多功能机组中的应用
- 公路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加快客运专线建设 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 电气运行操作中几点注意事项
- 古典政治哲学的再生——列奥·斯特劳斯述评
- 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竞争力分析及对策
- 中国农民的政治选择
-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电制动地面电阻吸收装置相关参数分析
-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 《风娃娃》教学设计与反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丑小鸭》
- 《难忘的一天》
- 《黄山奇石》
-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 《黄山奇石》教学设
-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 《北京》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 新课标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