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3
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断】
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
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
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我最喜欢……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不由陶然而醉,能给我一个机会表现表现好吗?(学生期待着)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新感受,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好吗?
(生读得比先前更投入,更出色。)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饶有兴味地读着,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下雨天
- 我的家园
- 学电子琴
- 修眉
- 《老人与海》感
- 聪明的母鸡
- 狗
- 仙人掌的启示
- 春天的清晨
- 楼顶看夜景
- 学打乒乓球
- 好学的鼠先生
- 一颗钉子
- 鱼儿牵动我的心
- 神奇的小蚂蚁
-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乐知者”的培养
- 基于不同审计模式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型、比较及启示
-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论文(1)
- 谈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 谈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 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
- 论组织内部如何有效授权(1)论文
- 中韩员工文化差异研究(1)论文
- 知识结构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 政府审计的社会需求均衡论分析
- 论安全目标导向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
- 企业层级组织中的激励和约束(1)论文
- 论制度化管理的学习型科研团队(1)论文
- 论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问题(1)论文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中的应用
- 两栖类的祖先
- 《化石吟》学习目标
- 《化石吟》课文导读
- 《化石吟》课标解读
- 《化石吟》课文简析
- 《化石吟》词义辨析
- 《化石吟》典型例析
- 鸟类的祖先之谜
- 《化石吟》词语解释
- 《化石吟》学法导引
- 谁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
- 《化石吟》重点语句理解
- 《化石吟》中心意思
- 猛犸的故事
- 《化石吟》课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