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2
《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析
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一、第三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第二自然段分三层是没有异议的,但该如何确定每一层的起止呢?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及作业设计》中把第二层定为从“你一向是人刚强的孩子啊”到“同归于尽了”,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合理。
1、回忆的内容不完整:
第二层写的是回忆,小金花听到噩耗后的表现并非“送别”当天发生的事情,应属回忆范围,划归第二层,否则回忆的内容就不完整。
2、淡化了主要人物:
作者选择人物是讲究代表性的,第二自然段的主要人物当是小金花。因为小金花是朝鲜少年一代的典型代表,她虽然没有像她妈妈那样献出宝贵的生命,但她失去的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妈妈,她的勇敢、机智、坚强和爱憎分明同样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常情厚谊。当然,小金花妈妈的感人事迹是朝鲜人民用鲜血保护志愿军的又一范例,必须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个事例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不过,为了突出小金花妈妈的牺牲,而把第二层划到“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人”为止,把小金花听到噩耗后令人赞叹的表现排挤在中心事件之外,显然削弱了小金花在本文的地位,削弱了主要人物完整形象的感染力,这也是不合理的。
3、忽略了总分关系:
“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这是第二层的总起句,本层就是围绕总起句中的“刚强”来写小金花的。“刚强”既表现在小金花“钻进”、“解开”、“救出”等一系列勇救志愿军老王的动作中,也表现在她听到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时,把“把脚一跺”、“狠狠地说”而没有流泪的行为之中。如果划到“同归于尽了”为止,那么第二层中的总分关系又如何理解?
那么,第二层该划到哪句炎止呢?有的老师认为,第二层作者采用的不是“总分”写法,而是“总分总”的写法,所以应分到“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这句话为止。我认为这种分法也不妥。把“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看成是总起句,把“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看成是对中间内容的总结,说第二层为“总分总”结构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只要与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联系起来研究,就会发现“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这话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句,而且重点是引出下句。我们可以假设,把“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这句话山删掉,这样,对第二层来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没有影响,但最后一句与前文就连不起来了。这说明这句话应划归第三层,因为少了这个过渡句,第三层的意思几乎就无法表达。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分层方法都缺乏依据的。笔者的意见是:第一层,从开头到“唱不起来”,写志愿军战士劝导小金花不要因分别而过分难过。第二层,从“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到“妈妈,这个伊我一定要报”,写小金花和妈妈一起去救志愿军老王,妈妈牺牲了,小金花非常刚强没有流泪。第三层是,从“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呀”到“你怎么落泪了呢”,写刚强的小金花在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竟落泪了。
根据笔者的分法,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首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课文,了解写的是什么情景,写法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接着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自然段的分层依据,即“请求──回忆──赞颂”。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出志愿军请求小金花的话,志愿军回忆有关小金花的事,和志愿军好像是责怪其实是称赞小金花的语言。重点引导学生确定第二层课文的起止。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第二层主要回忆谁的一件什么事?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把“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这话遮起来,再把上下文连起来读一读,看看顺不顺。再想一想,你认为这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过渡句与上文关系密切,还是与下文关系密切?
最后让学生把本段分为三层并写出各层的主要意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家的星期天
- 辛勤的老师
- 可爱的小表弟
- 两分之差
- 我的舅舅
- 幽默风趣又严厉的语文老师
- 悠悠寸草心
- 我的明星史
- 我与妈妈“换身份”
- 我的妈妈
- 我敬佩的爸爸
- 家有小弟
- 从澳大利亚回来的爷爷
- 我的爷爷
- 伟大的母爱
- 由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透析其私人化小说创作特征
- 试析三位作家儿童文学创作的共同质素
- 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 关于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
- 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
-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
- 论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创作
- 大众文学创作主体论
- 浅论戴望舒前后期诗作诗风之变异
- 简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 谈寂寞清苦的文学苦旅
- 浅谈当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 试析市场营销理念下地方政府的城市管理
- 试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 浅谈禅宗文化的,陛别倾向对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
- 听《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有感
- 《凡卡》中心思想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体会
- 今天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沉淀于心的记忆──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写训练
- “薄”的 bó、báo 二音如何区分──《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谈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美发、流星与朝阳
- 《凡卡》近义词反义词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评费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