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0
情感在这里交融──有感于《詹天佑》的课堂情感教学
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情感教学有过这样比喻:“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情感的课堂,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课文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教师的感情的关系,并使三者达到强烈的共鸣呢?前段日子,有幸聆听了许老师的公开课《詹天佑》,深有启发。现结合教学实录,谈谈认识:
一、引读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
师:这堂课老师要恭恭敬敬地写一人名,请大家认真看:
(师极其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詹天佑”三字。)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出人名!(生齐读)。你们认识他吗?你能不能给大家作介绍?
(学生根据预习上网查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和老师事先给的资料稍作准备。)
生:介绍(略)。
师:是的,这就是同学们眼中的詹天佑。
请大家看这张图像:出示詹天佑的挂像。
师:(激情地)“詹天佑”一个让中国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名字!他以自己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一生不懈地努力!为我国的铁路建设抒写下辉煌的一页,更为中华民族在备受屈辱的日子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师:来让我们再次呼唤这个名字!
生:(轻而有力齐读):詹──天──佑!
师(揭题):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詹天佑,一起去感受詹天佑。
上课伊始,徐老师就投入真情;写课题时那份虔诚恭敬,介绍詹天佑生平时那份飞扬的激情,加之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那一次次的举手投足,无不使学生受到感染。此刻,我们分明感到:老师和学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学生已经对课大作预习,但徐老师没有多说学生,他们把心里的话儿蓄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处。于是课的开始就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浓浓氛围。
二、通读全文──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师:请同学们轻声的朗读课文,念准字音,读通语句。并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詹天佑,你会怎么说?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相机和学生交流。
生1:我用“杰出”这个词来概括詹天佑。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请说说理由好吗?(同时板书“杰出”)
生1:因为,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养成功的,而且课文还说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师:你找得不错,京张铁路的修筑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詹天佑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说他是──生齐读(杰出)。
师:还有其它的词语吗?
生2:“爱国”也可以来概括。因为,课文第一句话就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师板书爱国。)
生3:“聪明”。
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
生3:在开凿隧道和修筑铁路的时候,詹天佑运用了许多种方法……
生4:“认真负责”。
师:你说得多好,“认真负责”说明詹天佑是多么“敬业”啊。板:敬业。
师:同学们真有水平,我们只读了几遍课文,你们就能概括出这么多的词,其实老师觉得这么多词,可用两个字来表达──爱国!詹天佑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他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啊!
纵观通读全文的教学板块,表面看起来,较为一般,无非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落到局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即从文本中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而我以为此处再一次发挥了教师引领的妙笔。待学生概括完之后,教师点出这一切皆源于詹天佑那份浓浓的爱国情,这样既锁定了这堂课的目标:通过字里行间去体会“爱国之情”,又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了总体定位──“爱国”,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文眼──激发浓浓的爱国情怀
何谓文眼,那是一篇课文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往往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之处。《詹天佑》一文,徐老师紧紧抓住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作为文眼,开展了教学:
师:请同学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再回过去读读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受到了怎样的嘲笑,当时的处境又是怎样?
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思考,去读懂2、3两个自然段,同时出示学习小贴士来帮助学生学习交流:
“读了课文2、3小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愤怒、惊奇、屈辱、担心……)因为______。
过5分钟后师生交流:
生1:读了课文2、3小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我读到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谁还有同他一样的感受。
生2:我也是愤怒的。
师:来,就请你也带着愤怒之情把这句话读好!
生2:读得不到位,教师激动地示范,并引导:你也是中国人,再读!
师:当时中国已有自己的工程师,为何外国报纸还这样说?
生:(路难修: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师:请你读得再险一点!(生读)引导:如果你是詹天佑会怎样想?
生:我会想,生为中国人,一定要把这条铁路修好!
师:说得多好!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们的詹天佑,读……
(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师(深情地):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们的詹天佑(出示相关句子)让生读: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伟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
引读: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引读: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师生再次交流:
生:读了课文2、3小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我读到“当时清朝政府时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我感到非常屈辱。因为,清政府太腐败无能了,而那些帝国主义者简直就是强盗!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去体会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并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图,要深入理解“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师:作为一名中国人,詹天佑为了不想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毅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师引导学生再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深情。
这一段落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王崧舟老师提出的“以情带读,读中悟情”的诵读教学法!徐老师围绕“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一文眼,带着自己的那份真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不断感受这份浓浓的爱国情怀,并让他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诵读。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讲的这个诵读过程不光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还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一个感情勃发的过程,想像飞扬的过程。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很好地走进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教师不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还巧妙地出示了“学习小贴士”,恰似一座桥梁沟通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在反复感悟、诵读地过程,学生、课文、教师的情感达到了和谐的共鸣,最终达到清人唐彪所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仕,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四、拓展阅读──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配乐)师:此时,老师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前不久,我在翻阅《詹天佑传记》时,发现了一封信,是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写给当年在海外留学时,给他莫大帮助的诺索布夫人,请同学们配着音乐、轻声来读读这封信吧!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此信,很是投入。
师:再请班长朗读此信(信的内容略)。
师:读完此信,你是否听到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如果你此时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请你把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写得很精彩,也很有激情,无法记录。)
作为课文最后一个板块,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徐老师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詹天佑的浓浓爱国之情已经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之后,趁机引入“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借此来升华学生的感情,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更是基于学生的需要而非生吞活剥,在某种意义来说,“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更能体现詹天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心,赞美之意,或者缅怀之情,爱国之情……徐老师最后让学生把这份情写出来,使学生终于有了宣泄、喷发的机会,面对这封感人挚深的信,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拳拳爱国之心,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踢毽比赛
- 除夕之夜
- 《小池》——杨万里
- 机智的小明
- 爸爸学开车
- 我的减肥计划
- 地球仪
- 我和妈妈签协议
- 测眼睛
- 《丑女无敌》观后感
- 美丽的金鱼
- 井底之蛙后记
- 我的陀螺
- 沈阳世博园
- 动手动脑真快乐
- 讲演稿的种类
- 写悼词要注意的问题
- 欢迎词的格式
- 讣告的概念、概述
- 题词的种类举例
- 《欢迎词的实例》
- 悼词的概念、概述
- 讲演稿的格式
- 答谢词的要求
- 题辞写作的基本要求
- 题词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 答谢词的概念
- 讣告的形式
- 悼词的特征
- 匾额的题写的内容
- 关于戏曲净行表演风格刍议
-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
- 音乐教育观念实践课《聆听与创造》C单元测验
-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对策
- 试析对道路运输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 浅析声乐艺术的文化抒展
- 试析临泽县水污染控制与防治的主要对策(新)_摘要关键词
- 《音乐教育原理》教学思想和教学计划
- 浅析农村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论析供电段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教学培训系统设计方案
- 浅谈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方法实践
- 试析基于TDM的城市交通拥挤对策研究(新)_摘要关键词
- 关于强化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保障道路运输生产安全
- 试析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方案专家群决策模式研究
- 关于对我省整顿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的几点看法
- 《雷雨》教学设计八
- 《雷雨》教学设计片段
- 《雷雨》教学设计十四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五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八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一
- 《雷雨》教学札记一
-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七(A/B案)
- 《雷雨》教学设计十五
- 《雷雨》教学设计三
- 《雷雨》教学札记二
- 《雷雨》教学设计一
- 《雷雨》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