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01
浅谈优化教学行为的一些策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最近上了一堂亮相课,上完后,老师们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和谐、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是学校提出的目标。我们都追求绿色的语文课堂,但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很容易就想到以前对“怎样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争论。最后还是没有定论,而我们争论出的种种情况,别人已经见书的见书,见报的见报了。于是自觉索然无味,便不去想他了。
很长时间只是在欣赏课,没有真正地去作课,便仿佛真的不知课怎样才算是绿色的了。但当老师的建议在我脑中不断回放,与我的课堂不断交融的时候,我好像又感觉到一些绿色的生机了。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优化,应该是在向绿色课堂逐步接近吧。看来绿色课堂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不断锤炼,不断进步的结果。那么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呢?结合这堂课,我是这样想的。
1、让学生产生共鸣是第一需要:
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指出教师在上面激情澎湃,而学生却麻木不仁,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空间里,岂不如对牛弹琴。这是一个恶果,我本人也深恶痛绝,这次却独自生吞,而且苦了这么多的求知的双眸。为什么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自己的课程?为什么不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做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为什么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是一带而过?而这些都是能让人猛然惊醒的东西我们怎能忽略呀。
2、结合语言文字去训练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本真:
真是没有想到,崔校长只听了一节课就把课文钻得这么深,第四自然段居然背下来了。当他问我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的时候,我却木纳支吾了半天。而他湿红着眼对我说这堂课上得好能让学生都感动得哭泣的时候,我更是茫茫然不知所措,窘得满脸通红。是呀,如果第四自然段抓住那些关键的词句去体会,去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又怎么会不懂?再以这一点击破,发散开去,课堂不就绿色了吗?少一些呼号,雷主任给我说的将结尾改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系统的提升,不是一箭双雕吗?
3、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懂、读好,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对于读,我以前听到只有一种声音,刚来到南山,听到石锦章老师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老人家已经六十岁了,依然豪情万丈,而且讲的似乎也颇有道理。当时只感觉天要塌陷的感觉,很想站起来与老先生对质一番。幸好郑主任立刻公开点化了。不过,我也经过仔细斟酌,觉得读不但必要,还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要让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懂、读好,却是很难做到的。我的这堂课,学生把文章读通了,但没有读懂,自然也就读不好了。如何把文章读通、读懂、读好?还是要多读,抓住语言文字去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应该会有进步的。
课已上完,别人的思早“反”了,而我对自己的思的“革命”才刚出炉,已经落伍了。幸好还能随上大流,慢慢地走,一步一步地踩出脚印来,也算是一种成功罢。(见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下雪了
- 玩长隆水上乐园
- 暴风雨前后
- 秋天不一样的校园
- 安平桥
- 青岛的冬天美景
- 那一记耳光
- 春天来了
- 游袁寨山景区
- 家乡的高庙公园
- 家庭运动会
- 美的追求
- 我的“打工记”
- 沉醉于迷人的秋色
- 读《彩色的翅膀》有感
-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 实现低碳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
- 火电“低碳突围”路线图
- 白洋淀及入淀河流限制排污总量研究
- 环境立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走低碳道路需考虑现实条件 不可盲目跟风
- 中国应谋求在低碳时代新的崛起
- 浅谈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
- 从巴厘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的态势和原则
- 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最终协议还需等待
- 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 全球碳减排:发展权与主导权之弈
- 绿色转型的中国图景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品味中感动 体验中提升──《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学习指导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渔夫的故事》教学片段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我们的课能否这样上──《渔夫的故事》教学随笔
- 点拨有时是价值引导──《渔夫的故事》教学随笔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