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5
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预习、感知课文,懂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放手让学生细读课文设计能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文章表达情感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发现他们所设计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老狐狸为什么不多生几只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救小狐狸?小狐狸是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走的老狐狸为什么还要救正太郎呢?阳光再耀眼也不会把狐狸的脚印照成金黄课文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失去了提问的权利的同时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决定教学目标。当学生将他们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很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问题不但十分精辟,而且能够紧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思路来设计,与我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这说明一段时间来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心胸,学生才有提问的欲望。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地探讨知识。教师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也把民主还给了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培养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技能。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将面对为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不断地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充电”,增长着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学生“馈赠”给教师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骑两轮车
- 荷包蛋的苦和咸
- 我的作文发表了
- 鱼骨头惹的祸
- 童年趣事
- “报复”
- 初当消防员
- 保护环境
- 紧张的一天
- 暑假趣事
- 今天我真累
- 电脑给我带来的快乐
- 买狗
- 第一次照相
- 五子棋大赛
-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
- 旗袍:摇曳的东方美
- 小人书:泛黄的岁月记忆
- 咖啡:黑色饮料的历史
- 儒勒·凡尔纳:幻想中的旅行家
- 惊心动魄:中国空军百年史
- “制造”名人:杜莎夫人与她的蜡像馆
- 前门,风云700年
- 鹿鸣馆:日本“崇洋”史
- 火塘边的历史记忆―走进哈尼村落
- 苴却砚:裂谷中的记忆
- 盛唐帝国“维和”记
- 埃及艳后与罗马帝国的诞生
- 我的父亲孔另境与鲁迅先生
- 雍正继位之谜
- 《长江之歌》教案之四
- 《长江之歌》教案之二
- 《那棵高山榕》探究感悟
- 《鸟的天堂》教案设计之三
- 《那棵高山榕》课外拓展
- 《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之一
- 《鸟的天堂》教案设计之四
- 《长江之歌》教案之一
- 《鸟的天堂》教案设计之一
- 《那棵高山榕》教材分析
- 《那棵高山榕》教材建议
- 《长江之歌》教案之三
- 《那棵高山榕》教案设计
- 《歌词两首》教学指南
- 《鸟的天堂》教案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