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准备】
《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夏令营的较量》、其他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大家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解题:
“漂流”什么意思?
(随着水浮动。)
3、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所谓缩写就是略去具体情节及细节描写,留下主干部分。
4、鲁滨孙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5、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第二自然段) 。
6、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细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说说鲁滨孙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
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学生讲讲原著中的故事。
(种麦子、做陶器、做独木舟。)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在荒岛上生活了这么多年?
(坚韧不拔的意志、丰富的知识技能。)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阅读资料后四人小组讨论。
派代表总结发言。
6、教师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糖般老师
- 我的好朋友
- 我家的“哥唱家”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我的书法老师
- 她
- 说说我的E家
- 我的同学们
- 我的弟弟
- 赤脚大仙与雷神”
- 争强好胜 好奇 富有心计=我弟弟
- 咱们班的“女强人”
- 瞧她的糗事
- 这就是我
- 三轮车夫
-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启示(1)论文
- 论大同市“龙壁专题旅游”的开展(1)论文
- 北川旅游经济与当地百姓幸福感研究(1)论文
- 论地区发展中的温饱与环保问题(1)论文
-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 湖北投资环境创新与产业集群研究(1)论文
- 标志性节事对城市旅游影响研究(1)论文
- 论我国物权法立法中的所有权体系
- 抛掷物侵权责任[1]
- 重庆女性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1)论文
- 江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论文
- 湖北与广东、江苏、浙江利用FDI的比较研究(1)论文
- 论经济危机下郑州中小服装企业质变拐点(1)论文
- 物权请求权的性质及立法
- 河南入境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及满意度研究(1)论文
-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一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二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一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二
-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之二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十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三
-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四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桥》教学设计之四
- 《将相和》A、B案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