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夏天的颜色
- 柳絮飞呀飞
- 袋鼠相扑
- 精彩的吹气球比赛
- 不结桃子的桃树
-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 我的妈妈
- 谁和谁好
- 我从中得到了启发
- 小猴做推车
- 寻找春天的脚步
- 小兔种萝卜
- 我的哥哥
- 我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 爬山
- 韩国真人秀节目的模式特点
- 论微电影之“微” 转向
- 分析外语影视欣赏与外语学习概述
- 浅论村委会选举的法律对策
- 论农民的土地私有财产权保护
- 电影与音乐的互动及联姻
- 浅析执政党的个体道德
- 拯救灵魂的天籁
- 党在抗战时期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与您相约》节目的编排与策划之探讨
- 试论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完善
- 浅谈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
- 论影视作品中钢琴音乐的实用性
-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 论析公共政策与公民参与:价值、困境与对策
- 《四个太阳》教案
- 《影子》教案
- 《小熊住山洞》教案
- 《静夜思》教案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阳光》教案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爷爷和小树》教案
- 《画》教案
- 《秋天的图画》教案
- 《王二小》教案
- 《影子》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