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五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五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3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五

一、教材说明

这篇儿歌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究竟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第二、四节三句话,回答了第一、三段的三个问题。两问两答,像是猜谜语,又像是考别人,别人说不出答案,而是自己自己知道答案,于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这个答案。这首儿歌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首儿歌还告诉学生,身边的事多么奇怪,有的尾巴长,有的尾巴短,有的尾巴像一把伞。有的尾巴弯,有的尾巴扁。还有哪些事物各不相同?需要仔细去察看。

学习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习难点是读好问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斜钩和3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媒体使用课件

五、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三个偏旁,一个笔画。会写云、公、车。

二、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学习生字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做裁判。它们比什么呢、

2、教师当堂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教师巡视,因材施教,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达到了要求。

5小组比赛,你问我答。

6、评议、讨论,指导朗读问句。

(三)认读生字、学写生字

1(课件显红12个生字)这些红色的字,你认识吗?做小老师教教同学。

2

学写云、公、车

。本课写字教学,可让学生在自己描红的基础上,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之处:云字第二笔横要写长一点,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的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压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儿歌。

2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课件,逐句认读儿歌。

2、卡片认读词语

比尾巴长短一把伞猴子松鼠扁尾巴最好看公鸡鸭子

(二)细读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1、读课文,找找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比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

3、课件出示文中六种动物的图画,看着图说说它们的尾巴的特点,尝试对读问答。

4、评议

(三)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以分组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尝试背诵。

3、课件出示牛、马、鱼、猫、猪的尾巴,说说它们的尾巴像什么?

4完成课后读读画画练习。

5课后延伸:大自然很奇妙,有兴趣再找找还有哪些动物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唱给妈妈的歌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月儿圆
家乡的特产
本子的哀诉
我心目中的国庆节
洋娃娃
最爱去的地方
晚饭后
美丽的彩霞
我的字典
我的钢琴
放飞降落伞,放飞希望
给我......我会......
我家门前的大槐树
依据在审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境外企业的审计对策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风险及防范
试论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责任与审计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制度的三大悖论
审计监督应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论提高邮电基建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式
应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审计
试论审计风险
浅论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应用
如何加强内部审计以规范企业改制
浅谈如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
运用询问方式开展审计调查时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论加强电算化审计的几个问题
审计工作质量初探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案例与点评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回忆父亲李大钊的一些革命活动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最后一课》教学一得
建党初期的李大钊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评析
李大钊烈士生平简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关资料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