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范文> 其他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永葆企业生机

坚持以人为本,永葆企业生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2-27

坚持以人为本,永葆企业生机

坚持以人为本,永葆企业生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把“以人为本”正式写进党的文件,这是第一次,也是指导中国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突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它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得民心。

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及现实价值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尊重人性的规律,鼓励和肯定了一切通过勤劳致富的手段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全体社会成员行为善恶的基本准则,同时把“不损人”奉为最低标准,及时为一切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解除了精神枷锁和人格桎梏,极大地解放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激发了广大群众创业的激情和首创精神。因此,才会有我们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其实就是向“以人为本”价值源泉皈依的结果和效应。

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向更加旗帜鲜明地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把人性规律当作我们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据和出发点,把人性当作我们治理社会的一切规范性价值的源泉。只有我们回归到这个境界,我们的治国方略才能回归常识和理性,充满科学的精神,才可能事半功倍,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真正走出中国几千年历史兴衰更迭的周期怪圈。

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公正科学的程序落实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化作广大人民群众献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首先弄清楚“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意味着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确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战略,是世界性的发展观转变,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新发展观的提出,汲取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人除了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外,人还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人作为人格主体的一个根本内涵,就在于人是创造价值、生成意义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劳动和创造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创造中获得价值、实现价值、确证价值。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以人为本原则所追寻的目标。从更普遍范围讲,人积极地创造价值、生成意义决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一个人为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服务,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更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在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存在同时,想方设法为人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生成更大意义创造条件。

二、“以人为本”与“三个满意度”

1、“以人为本”是创造员工满意度。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这在我国古代,已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而言,就是建设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企业管理者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的劳动热情将是无穷无尽的。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发挥到80%-90%。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都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资历深浅,只要有才能、有水平、有贡献,就应委以重任,给予应有的待遇,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人才使用上,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当他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同时,人才要能经得住困难与逆境的磨练和考验,在用人时要善于把握和利用。从宣扬“以人为本”到真正实践“以人为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绝不能是一时心血来潮,它必须通过一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制度安排,把工作做足、做细。

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对我们运输企业而言,旅客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首先要有满意的员工,这些满意的员工才能服务好旅客,才能有满意的旅客,满意的旅客给企业带来长久而丰厚的收益,企业的发展才能长久。

2、“以人为本”是创造旅客满意度。

在坚持经济效益的同时,我司特别注重抓好社会效益的提高。在员工中开展爱岗敬业,“创一流服务,建一流车站”的活动,使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旅客做好服务成为员工的最大心愿。员工把车次、时间、票价等都熟记在心,及时回答旅客咨询,对有困难的旅客给予及时帮助。在晋江地区增加网点建设,方便旅客购票。对车站的所有设施进行整治,建立站前广场,扩大旅客候车室。

同时把保证旅客安全正点放在第一位,对长途班车的驾驶员严格把关,必须持有上岗证、准驾证,对车辆进行日趟检,确保旅客的生命安全,树立了晋江长途汽车站的良好形象。

3、“以人为本”还是创造经营者满意度。

“使远者来,来者安,安者用”。从我司的具体情况出发,长途班线较多,是我们争创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善待经营者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对住站人员的经营布局进行调整,如服务大厅的建设,统一服装、统一印发名片、统一安装电话、统一工作证、统一票价等。对住站人员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如统一厨房,增设澡堂等。为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开辟篮球场,中秋佳节举办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

事业是理想信念的载体,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要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遇,真情打动他们,主动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做他们的朋友。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开发现有资源。

三、坚持以人为本,永葆企业生机

以人为本,不是口号,也不是愿望,而应该是行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需要更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在所有的工作中一一贯之,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更加理性,更加合理的轨道。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所在。

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沉淀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辨别,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善良朴实和勇敢顽强等优良品德应发扬光大,而对造成我国企业创业冲劲脆弱、进取意识薄弱、开拓精神软弱的某些传统文化,诸如封闭性、保守性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思想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清静无为和“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中庸行为,以及只要老实听话,没有棱角就是好员工的用人标准等,必须彻底摆脱其束缚。

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学会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合理的制度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机制,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努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强化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培育团队精神。

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企业才能永葆生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永葆企业生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竞选宣言
球迷表哥
乌鸦喝水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蚁”目寸光
春天的踪影
我是一片云
仙境般的兴庆湖
一件难忘的事
秋天的校园
中国卫生城市——舞钢之行
奥运漫游
借书
秋天的校园
邻居奶奶爱数钱
交通行业决心书
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客户承诺书
公司劳动竞赛倡议书
机关效能建设公开承诺书
迎评促建倡议书
教师党员承诺书范文
思想道德建设倡议书
党风党性自我剖析
党支部书记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剖析)材料
银行对外承诺书
知荣明耻承诺书
运动减肥承诺书
百年校庆倡议书
收费站服务承诺书
中小学校长规范教育收费承诺书
论粮食收购合同的法律属性_法学理论论文(1)
宜居城市的小区绿化
园林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浅论“法治”与“法律权威”_法学理论论文(1)
居民环境权浅探_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研究
浅论解读TCL集团体育营销战略
论特殊防卫权的诠释及其构成要件_法学理论论文(1)
诚信原则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_法学理论论文(1)
浅谈网络经济时代信息营销新模式的探讨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特色_法学理论论文(1)
试论网上音乐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商业生态系统、公司治理功能延伸及重新建构
零售业客户忠诚度与营销策略分析
浅析当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1
《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2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谈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材改编之我见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三
《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4
《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稿(第二课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