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评儒家礼学的“至善”观念及其价值

评儒家礼学的“至善”观念及其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评儒家礼学的“至善”观念及其价值

[摘 要]儒家礼学可以归结为“至善”之道,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圣人之境和致圣之道两个方面,儒家依照“至善”精神,塑造了“圣人”形象,构建起了“礼”学的思想道德大厦。

[关键词]儒家;礼学;至善;中庸

《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从一定意义上讲,儒家礼学可以归结为“至善”之道。“至善”之道既是儒家伦理道德生成的范式,也是礼学伦理道德评价的标准,它为人们设计了一条通往理想世界的现实路径。

如果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联系起来,不难发现“至善”之道实质就是中庸之道,一切依礼而行、“无过无不及”,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圣人之境和致圣之道两个方面。

一、圣人之境

关于“圣人”的概念,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的概括比较经典:“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儒家礼学所推崇的圣人超凡脱俗,兼“内圣”与“外王”两方面,集智慧、品德和功业于一身。儒家对圣人的塑造和描述,实质上是借助古代名人表达对“理想人格”的景仰和追求。

在儒家所构建的礼学体系中,礼是道德之极,圣人是文明之极,圣人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礼的精神和范式,礼因圣人制作而至善,“礼”文明内涵与圣人的崇高境界相得益彰,“礼”就是“圣人之境”,“礼”和“圣人”都深刻地体现了“至善”精神。圣人的境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曰智慧超凡。“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礼记・礼运》)

二曰无私利民。儒家理想中的“圣贤”以匡扶正义、抑恶扬善为己任。孔子认为:圣人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三王之德”能够“参于天地”,其原因是“奉三无私以劳天下”,所谓的三无私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礼记・孔子闲居》)

三曰维新崇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礼记・大学》先后引用,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作新民。”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然后得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论断,其实质是强调君子要日新其德,时时处处尽心尽力。

四曰师表天下。“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悦)。”(《礼记・中庸》)圣人代表着“礼”的标准,“无过无不及”,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士”和普通人学习的楷模。

《礼记・中庸》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者,就是“至”者,圣人就是至善之人,只有其德与其位相互统一的圣人才有资格制作体现至善之道的“礼”。所以,《礼记・中庸》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二、致圣之道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过于完美完善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是无法实现的,孔子曾发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的感叹。儒家一方面塑造一个无法实现的“圣人”形象,另一方面又强调:“圣人与我同类者也”,“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荀子・性恶》)所以,在儒家“礼”学体系之中,“诚者”和“诚之者”是紧密相联的。《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诚者”(圣人)不同,“诚之者”(普通人),“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以经由“学习”和“修身”达到“至诚”的境界。

《礼记・中庸》认为,“道不远人”,“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意思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功用广大而本体细微,但并不远离人们,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也可以知晓其中的浅近道理;但涉及极其深奥的道理,即使圣人也会有所不知。匹夫匹妇虽然没有德才,一般的道理也能够实行,涉及道理极其深奥之处,即使圣人也会有不能做到之处。这样,儒家礼学将无法实现的“圣人之境”变成人生的理想标杆,为“礼”发挥文明引领作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

儒家强调“学”的重要性,其主张以学习传统贵族专享的以“礼”为核心的道德文化即“圣贤之道”来改变人生命运,赢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其人生智慧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三、至善之道的得与失

求善是人类的天性,“至善”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儒家依照“至善”精神,塑造了“圣人”的英雄神化形象,构建起了“礼”学的思想道德大厦,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终身致力于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孔子对周代礼乐社会的赞美和崇拜,与其说是要退步和复古,不如说是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追求。

物极必反,在封建专制条件下,“圣人”成为“圣王”,“王者”一家之言代替了天下之言,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话语表达和道德选择的自由,“至善”的“礼”成为束缚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枷锁,最终往往变为至恶、至愚、至丑,丧失了发展活力。

“理想”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没有理想和梦想就无法打动人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理想支撑,需要凝聚社会的核心价值。礼既是动力也是定力。透过形式化、规范化的礼仪和礼器,礼的形式背后隐喻的中国人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融入的是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蕴涵的是中国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思维习惯。深入研究礼学,剔出过时的“繁文缛节”,把握儒家制“礼”的人本精神、民本精神和求善观念,对于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打破专制的单一的思想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蟹岛
我和大海有个约会
草原之旅
盛世水晶
坐大轮渡
日本迪士尼
游恭王府花园
难忘的春游
快乐北仑行
游雁荡山
云南之旅
游海底世界
去宝墨圆观光
国庆节我去了朱家尖
喜怒哀乐的校园生活
试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谈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反思—以创新教学课程为视角
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
试论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
关于影响体育教学资源公平配置的因素分析
浅析素质教育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讨
浅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浅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试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研究
关于校园网的开发利用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人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析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
试论管理科学理论对现代高校管理的启示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王二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网络化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