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6
《西藏日报》涉及藏传佛教报道的框架研究
【关键词】西藏日报;藏传佛教;框架分析
一、大众传媒与宗教
美国学者甘逊说框架就是“中心的组织线索或是连接一系列事件,并提供意义的脚本框架提示问题的关键和争议的要点何在”。有学者具体地指出新闻报道包含经济后果、人情味、冲突和责任四种框架。用不同的框架表述同一事件可以得到迥异的反应和态度。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分析了《西藏日报》与藏传佛教的态势框架。
二、藏传佛教报道框架分析
综合60篇报道内容,分析了《西藏日报》是如何回答戈夫曼的问题――报道显示藏传佛教“发生了什么”。
(一)报道的话题。从话题看,对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确保寺庙和谐稳定,一直是报道藏传佛教的焦点。这一报道,反映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对“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促和谐”的高度重视。另外,通过报道僧尼的爱国典范,提倡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崇尚和谐”的优良传统等。参照前面提到“经济后果框架”在藏传佛教报道中也会转变成社会后果,关照社会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时间的取向。从时间取向看,对现在的报道在宗教报道中始终占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宗教组织偏重于控制时间型媒介,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宗教的发展,在印刷术到来之前,石头、陶泥、羊皮纸等能经受时间的消蚀,具有时间的偏向性。换言之,传统的藏传佛教组织尤其擅长用故事、传说、雕刻、绘画等手段建构历史记忆,比如,《格萨尔》、护身符等。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新闻价值中客观要求所在的“时效性”和宗教本身特点紧密的结合。
(三)“冲突”的凸显。西藏是国际反华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前沿阵地,达赖集团常常在各大世界主流媒体上抨击中国政府对“宗教自由”和“宗教人权”的侵犯,在西藏地区进行分裂活动,破坏我国的社会稳定。因此,报道中“冲突”框架的特征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流亡集团也是藏传佛教报道的“重点关注对象”。
(四)报道的角度。从报道角度可以发现,以国家和领导人层面为基本单位的呈现,占据了大众传媒的“人情味”新闻框架,从组织角度建构宗教的报道占主导地位,而个人角度的报道凤毛麟角。换言之,报道更多的是其所形成的解释和宣传空间,而并没有体现出个人的意愿和声音。
(五)人物的角色。从藏传佛教报道的人物角色分布来看,“专家学者、高僧大德”角色以稳定的比例在报道的宗教建构中大量出现。他们在表达观点时,媒介突出了“谁”说了“什么”,为特定的观点和立场找到了可信的具体信源。因此,一贯突出专家学者、高僧大德角色是新闻“责任”框架在宗教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另外,专家学者、高僧大德都是权威,都符合新闻对人物显要性的要求。
通过以上主要内容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随时间“沉淀”成为《西藏日报》藏传佛教报道相对稳定的框架,它们很多是四类新闻框架在宗教报道中的运用,直接反映了新闻价值。
三、改进建议
(一)人情味。“人情味”就是把事件和具体个人联系起来,以突出个人情感。在界定并传承文化方面,另外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机构是宗教组织。即便是在公共事务这个相对狭窄的公民领域,宗教议程也可以施加重大影响。因此,选取日常生活中的藏传佛教信徒或僧尼的爱国行为进行报道,比如,藏族老阿妈次仁曲珍老人50年如一日在自家院子升国旗,比报道官方或领导层一味的强调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确保全区寺庙和谐稳定、在寺庙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主题教育活动征求意见座谈会召开,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趣味性。新闻的指新闻报道引发受众情趣和兴味的特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一般说来,越是受众感兴趣的事,新闻价值越大。新闻的趣味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指报道内容新鲜奇特,饶有趣味:二是指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通过近3年的3月份的报纸,不难发现,从报道的内容千篇一律,比如,“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 确保寺庙和谐稳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觉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扎什伦布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主题的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到表达方式的严肃和宣传。这些表达和用语,显而易见,无不都体现着官方的语气和统战的话语。因此,本文认为藏传佛教作为无论是作为一种宗教或是一种文化现象来看,都需要赋予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
(三)队伍建设。从报道的记者来看,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的记者来承担报道藏传佛教相关的新闻。有人说:“民族工作无边,宗教工作无底”,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建设一支藏传佛教生活实践者、藏传佛教前进方向引领者、藏传佛教文化传承者的专业化新闻队伍。这样的队伍建设,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藏传佛教的尊重和信任,使广大藏民和信徒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利于支持政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在政府和信教群众中建立起了一条牢不可破的纽带,进而有利于西藏甚至是整个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结语
在国家宗教自由的政策下,党报媒体应其带头作用,多报道日常性的藏传佛教活动,比如,灌顶、火供、晒大佛、辩经、讲法等;以及与藏传佛教相关的现实社会相关的议题,比如环保、爱国等;对于管理和引导层面的话题则适当减少篇幅,以更好的体现国家对藏传佛教这种信仰和文化的尊重;从而更好地平衡媒介和宗教话语,扩大话语体系间的交叉面,以促进两者宽容的共存和良性的互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胜似亲人
- 詹天佑纪念馆导游词
- 鲁迅故居
- 我们的教学楼
- 法国梧桐树
- 九峰公园
- 血汗长城
- 妈妈,你休息一会吧!
- 一件好事
- 好孩子
- 黄山风景区导游词
- 小蚂蚁
- 九寨沟导游词
- 黄鹤楼
- 黄龙导游词
- 对音乐元素的掌握探索
- 浅谈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 对绿色音乐与媒介传播关联分析
- 基于中学合唱教学反思启发
- 研究提升音乐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途径
- 论民族声乐学习的几个常见误区
-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浅谈17世纪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
- 赏析《良宵》
- 采用无线机车信号系统实现机车信号主体化
- 音乐与生活
- 谈声乐演唱者舞台实践的相关准备
- 试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 分析民族男高音的发展走向
- 如何让音乐欣赏“活”起来
- 《春天的图画》
- 《邓小平爷爷植树》老师语录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重难点分析
- 《春雨的色彩》作者趣闻
- 《邓小平爷爷植树》生字扩词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一)
- 《邓小平爷爷植树》重点句品读
- 《邓小平爷爷植树》随堂练习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二)
- 《春天在这里》
- 《春天的声音》
- 《邓小平爷爷植树》重点字词梳理
- 《邓小平爷爷植树》综合资料
- 《春天的雨》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