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矛盾审视与政策化解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矛盾审视与政策化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矛盾审视与政策化解

摘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改革发展;矛盾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一、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

(一)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

(二)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战略要求

二、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回顾

(一)“211工程”

“985工程”的目标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要举措是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跨越式发展;主要任务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被称为“九校联盟”。目前,“985工程”已发展到39所高校,确立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架构。

(三)“2011计划”

三、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政策的矛盾审视

(一)国家意志超越大学精神

按照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的理论,大学的存在有两种理由,一种是认识论哲学,即追求高深学问;另一种是政治论哲学,即人们追求高深学问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6]。事实上,在大学日益走进社会中心的今天,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彰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和“智力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证明,大学要获得发展,既要坚持“闲逸的好奇”精神,又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这两种哲学基础都应当兼顾,只有坚持“知识论”与“政治论”的共生共存与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需求也要尊重大学内在精神,才能保证现代高等教育的“合法存在”与良性发展。

(二)行政权力越位学术权力

大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7]。大学这一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充分尊重和充分发挥大学学术权力在治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行政权力超越学术权力,现代大学将无法积淀大学精神。当然,尊重学术权力,并不是否定行政权力,而是要实现二者的相对平衡与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大学的发展进步。

审视中国20世纪之交三次高等教育改革重大战略部署,从中央高层决策到大学具体实施都明显地体现出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超越。一方面,中央决策前欠缺科学、周密和深入的论证,出台的系列指导文件明显滞后于科学咨询和论证。直到现在,对于“一流大学的内涵是什么”、“一流大学有哪些基本特征”、“一流大学有什么样的成长规律”等根本性问题在理论界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正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2008年第三届鲁迅论坛上所言“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10年来讲得是越来越多了,但真正理解的却似乎越来越少了”。认识上的误差势必导致大学在建设实践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盲目服从。从大学的具体实施情况看,行政决策在重点平台的设置、重点学科的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以及建设经费的配置等过程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8],专家学者虽然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咨询中,但由于缺乏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互制衡机制,很难真正发挥学术权力作用,最终决策权还是掌握在以校长为“轴心”的行政权力体系手中,明显表现出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被动性。 (三)外在模仿重于内在塑造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但在世纪之交近2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无论是上层政策制定者,还是作为具体执行者的大学,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探索真理的精神品格,高等教育改革在操作层面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外一流大学外在形式的盲目模仿。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阵列的大学各有雄心壮志,纷纷提出“要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有的大学还开列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但很多大学都还没有跳出“向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以欧美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榜样”的思路[9],盲目仿效西方,特别是美国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造成不少国内大学在诸多方面的雷同,从而淡化了自身特色。

当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问题是中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高等教育改革是在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学习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它们这些经验背后的灵魂是什么”和“我们如何塑造自身的精神品格”等问题。“一流”和“高水平”的内在原因不在于经费的雄厚、校舍的豪华、论文的数量和科研项目的多少,更在于大学自身独具特色的精神品格。综观欧美各国,一流大学也好,高水平大学也罢,它们“除了拥有世界一流教学科研成果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等硬指标外,还有宽松活跃的学术环境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0]。

四、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化解

(一)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坚持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统一的。从根本上讲,大学之所以追求真理、崇尚自由,归根到底是因为大学有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长远进步;同理,大学只有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弘扬大学精神。在大学日益走进社会中心的今天,“高等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是社会的一部分”[13],现代大学肩负着服务社会和追求真理的双重使命。但问题是,大学对社会的适应并不是一味地对国家意志的绝对服从,而是在坚持大学自身学术品性和独特精神的前提下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调整和适应。哈佛大学从传统教学型地方小学院发到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家大学,虽然经历了许多重大适应社会需求的改革,但其每次重大改革均没有放弃对大学精神和自身品格的顽强坚守。同样,中国民国时期创造大学传奇的西南联大,也没有一味迎合国民党政府“培养工科实用人才”的要求,而始终坚持“专识教育”与“通才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有后来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辉煌。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以尊重大学精神为前提,既不能走完全的“政治论”路线,也不能走单纯的“认识论”路线,在政策导向上要把国家意志与大学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又要充分尊重大学精神品格,尊重大学自主办学规律,如此才能促进大学更好地履行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从而实现国家发展与大学发展的双向需求和互动共赢。

(三)坚持政府指导和大学自治的有机统一

从根本上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大学的自我发展需求,来源于大学自我生存的危机感和勇于竞争的内发精神,而不是来源于政府的外在扶持,更不是来源于政府的行政规划。为什么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这些非公立的大学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强烈的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在支撑着它们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它们是在强烈发展渴求的趋使下,在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不是美国政府精心“规划”出来的。经验告诉人们,如果政府把大学当作行政隶属机构去控制,要求大学服从政府需求,执行政府指示,就会窒息大学的活力;同样,如果大学一味地迎合外在价值追求,也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洪堡认为“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视野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14]。 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达成政府宏观指导与大学自主自治的有机统一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和大学之间必须达成这种理解,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够拥有适当的自治,同时又会承担充分参与发展进程的职责”[15]。政府应当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对大学的直接干预,真正把政府职能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的宏观指导上来,通过立法、拨款、服务、政策导向、质量评价等立法与行政的间接手段给大学一片自由的空间和竞争的土壤。 (四)坚持外在借鉴与内在塑造的辩证统一

一个民族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它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在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西方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学习借鉴能够少走弯路,加快进程,有利超越。但是,如果盲目仿效西方“一流”的外在形式,不加分析和取舍地移植它们的“先进经验”,中国大学将失去自我精神和独特品性。因此,中国大学在学习西方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它们一流教学科研成果、一流师资队伍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等外在形式,关键是要学到这些外在形式背后的精神实质――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埃利奥特改造哈佛大学的成功,就在于他把哈佛大学改造成为了“具有德国大学风格和美国实用主义结合的模式” [16]。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只有“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 [17],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大学应有中国大学的特色,只有把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塑造自身精神品格统一起来,从传承大学优良传统,凝练大学自身内涵,创新大学办学理念,推进学术自由和营造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等方面做起,才能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从而为推动中国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2]刘宝存.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8-13.

[4]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7.

[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

[7]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

[8]郭思含,陈富.我国大学行政化问题源流追溯及省思――行政力量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考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6-180.

[9]王处辉.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教育报,2007-01-0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夸夸杨坤
有趣的“神经质”
“辣子”班长
这个人很聪明
我们班的“辣子班长”
奶奶,您真好
把他记入我的英雄册
这朵带刺的花儿
幽默大师——骆熠
这个人很牛
夸夸岑凯
夸夸徐秦佳
我的朋友们
夸夸邹蔡畅
夸夸岑杭柯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中思想教育之我见
浅谈高等院校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试析思想教育在医学院组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教育中角色定位的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试论工科院校的外国留学生思想教育
关于孔子的人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关于创新非现役文职教员思想教育方法的思考
关于数学教学中对职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试论管理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校长角色定位探析
试析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转变的探讨
浅谈在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调查与对策
关于语文教学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试论大专院校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2
地球爷爷的手(A、B案)2
兰兰过桥(A、B案)
火车的故事教学案例(二)
《两只小狮子(A、B案)》3
会飞的图画
小蝌蚪找妈妈(A、B案)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案例(二)
火车的故事(A、B案)2
地球爷爷的手(A、B案)1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A、B案)1
兰兰过桥(A、B案)3
火车的故事(A、B案)
兰兰过桥教学案例(二)
兰兰过桥(A、B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