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诗歌让世界更有意义

诗歌让世界更有意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6

诗歌让世界更有意义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生活的坚实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分成了旧体诗和新诗。诗、词、歌、赋、曲多有鲜明格式、有复杂或严格的韵脚。我们一想到诗歌,就会想到押韵,想到整齐的行列。虽因现行普通话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声调,而导致唐诗宋词的一些篇章读来不再押韵,但总体来说,押韵成为普通读者对诗歌的一个共识。但这个共识是错误的,而且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成见。

中国早期韵文如汉赋等也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对仗等规则,使得韵文的创作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到后来,人们就开始突破韵文的约束,而开始创作自由体的散文,从而能够更加直抒胸臆,写人状物。到唐宋时代,自由体散文大家辈出,而为鼎盛。从此,强调押韵的诗歌和不强调押韵的散文,各走向自己的巅峰。但诗与文,也常常是互为咏叹的。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十九岁时就写过杰出的长诗《桃源行》,对应着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而陶渊明自己就另有名诗《桃源行》诗文相配。另外一个例子是天才诗人王勃去南方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途中经过江西南昌,参加当时洪州牧阎伯屿滕王阁诗会,以一篇《滕王阁赋》和一首《滕王阁诗》的绝配,冠绝群伦,千古流芳。

以此可知,文章体裁的变化,随时代和现实而变化。在格律、押韵无法满足表达需求的前提下,自由体的散文和小说都出现了。而突破整齐行列的词曲,也在有规律押韵的前提下,调整句式为“长短句”。这些都是文学体裁随时代现实而流变的例子。我们今日读者,其实不必太拘泥于成见,认为诗歌一定要押韵,一定要整齐行列。古人都能突破,以新态度、新胸怀来变化,今人更应该胸怀宽阔、广泛容纳。

王国维先生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通常的分法。“唐诗宋词元曲”格律鲜明,有自己的规则,韵文的好处,是短小精练,便于记诵。但泥于格式和韵脚,略有些不自由,跟日常话语脱节,渐渐失去活力。而小说类语言则更为通俗,明清以降成为联系日常生活的最重要表达,不同体裁可以说不可代替,各擅胜场。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近百年,摆脱韵文约束的新体诗,虽历经种种磨难,仍取得很高成就。新文化运动前后,旧体诗完全割裂的新诗体质尚弱,艰难前行,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驱者的最初创作实践,还都不太成功。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诗人,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才逐渐成熟。相比之下,与传统文化有直接精神传承的新散文,最早取得突出的成就,而新小说在第二个十年间也出现了较优秀的作品。新诗因为是自由体,并且无法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能量,一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是到了五四之后的第三个十年,因穆旦等新一代诗人的出现,新诗开始有了新气象。此后,他们被中断了三十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重新得到认识。而这个时候,更新一代的诗人,正在萌芽中生长。

新诗虽然没有严格的格律、韵脚,但在长期的探索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品格。诗歌的语言运用,把各种繁复意象,多变情感,交错在精练、想象力丰富、情景还原力突出的诗句里。在拓展汉语表现力上,在语言世界的表达中,新诗有着卓越的贡献。

新诗题材丰富多变,语言运用自由,意象磅礴充沛,而在评价上很难整齐划一,因此,新诗流派琳琅,当代诗人之间分歧巨大,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这本来是好事,也是诗歌创作力的体现。但这些成就,却无法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

现行的语文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要求教师“教透”课文,要求学生“读透”课文,对一篇课文的字、词、句、段、节、章,无所不至地加以过度阐释,把作家、诗人可能根本没有想到,根本不曾表达的意思,额外地硬加在作品上,从而用“完全消化”的模式来加以“寻章摘句”,来加以考试和评测。这种教法和学法破坏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有的完整性,遮掩了惟有这种完整性才能发出的语言和思想的辉光。如此一来,无法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读透”的、其美学品格和诗意空间丰富层叠、思想趣向复杂多变的当代优秀诗歌因此无法进入语文教材里。正在学习黄金时代的中小学生,也因此被隔绝与当代诗歌的接触。

在与优秀教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交流之后,我编写诗歌分册时,将不按诗歌发展的时间段和流派来选择,而是以某些主题、素材来归类,如诗人描写“季节”一组,描写“风景”一组,描写“时间”一组,描写“爱情”一组,描写“庄稼”一组,描写“动物”一组。这样把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混排在相近的主题下,方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阅读。

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诗歌缺乏有效阅读经验,对当代诗歌的学习比较困难,很多人一说到当代诗歌,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不明白”。有一次,我在微信一个教师群里贴出诗人西川的一首诗《请不要取消我的复杂性》,一位语文老师跟着就说,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我的一位朋友、著名语文老师樊阳在私信里跟我说,他不同意那位老师的观点,于是带着这首诗去了学校,他要在自己的一个人文阅读班上为我做实验,看那些初中生们读不读得懂这首诗,排斥不排斥这首诗。第二天,他给我回信说,班上有三十名学生,除了两个孩子不知所云之外,大多数都能说出一点感想。有七八个学生,还能说得很深刻。大家的认识都是:人是复杂的,爸爸妈妈不要取消我们的复杂性,老师不要取消我们的复杂性。

我接到这个回信,心里感到很温暖。阅读当代诗歌,不一定需要想着“读透”,阅读经典作品也一样,要先读起来,在具体的阅读中获得直接的语言和故事的感受。经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你就会对当代诗歌有一种直接的、细腻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直接阅读,不要深究;第二层,多次阅读同一部作品并感受作品的用词、结构、人物、叙事的特殊魅力;第三层,深入研究同一类作品并查找、学习、研究、对比各种不同的资料,形成整体的把握和感受。

第一层是普通阅读,第三层是专家阅读。 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人一开始就作专家阅读,这样会对尚未养成阅读习惯,尚未积累足够的阅读材料的普通学生形成压力,甚至让他们感到乏味。

我一直认为,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家长,都太忽视学生的理解力,甚至打压他们的理解力,总以为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但孩子们的理解力永远超过我们。他们也许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是只要我们不打压他们,他们就能磨砺自己的认识,拥有自己的思考天地。

要改变这种“不懂”和“不明白”,需要有效的阅读积累和训练,要先读起来,从具体的语言、意象中,慢慢地感受那跳动中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冲击。不要专门去抓出一个所谓“准确”的理解,也别试图得出标准答案,更不要用“看不懂”作为借口,让自己远离诗歌。从语言上讲,远离诗歌者,就会远离梦想,远离语言的乌托邦。

从春天开始,承受着疑问的目光,我阅读了几千首当代诗歌,我不必挑选诗歌界认为最杰出的诗歌编入这本诗歌分册里,我只要按照相近的主题挑选过了语言基本面的作品,汇聚在这里,事情就做成了。

三十年来,当代诗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遗憾的是,这种成就被我们的中小学语文完全抹煞了。从中学毕业之后,千百万新人类怀着对当代诗歌无知且轻蔑的态度,走进了泥潭般的成人世界。

认为当代诗歌毫无价值,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最大成见之一。

语文老师最通常的态度是:读不懂!最激烈的态度是: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最碉堡的态度是:没有押韵算什么诗歌?

这三种态度如浓重的雾霾一样,遮蔽了当代诗歌创作的光辉。

容我一条一条地与各位读者交流,为此我要付出一整年的代价。而你们,你们只需要一个积极的、开朗的态度:不要事先排斥,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宽阔的心胸,要相信交流的力量。

首先做一个小测验,各位知道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哪一首吗?

不要看答案噢。

好吧,时间到!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生活》,作者叫北岛,原名叫赵振开,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北岛。用北岛这个名字,赵振开几乎走遍了世界――他和他的诗歌形影相随,前后跟脚,在北欧、在南非,用诗歌播种下汉语种子,等待有一天发芽开花。

北岛写过很多诗歌,还写过几个短篇小说,出过几部散文集。

但北岛最厉害的地方,是他创作出了一首古今中外最短的诗。

拖延了这么多段落,你们可能一眼看不见下面的答案了吧?

好,谜底揭晓了。

生活

你们答对了没有?

读到这首诗,读者可能立即分为两批:一种敬畏,一种不屑。

不屑者大概会立即反应说:这也叫做诗?如果这也能叫做诗,那我也会写!生活:虫。生活:土。生活:谷。生活:牛。生活:空……好吧,你可以无限地列下去,而叫做“生活:网”的这首诗的作者只能有一个:北岛。是他先把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其他的模仿,都是跟屁虫。

2012年诗人乌青的一首“神作”《对白云的赞美》在网络上流行:“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无数从来不读诗的网民都被这首诗激怒了。

网络上对这首诗一片怒火。

“这也叫诗?”“诗可以这样写?”“这样的诗我一天可以写一百首!”

就在这种愤怒中,乌青童鞋像一个坏蛋一样爬上了高高的枣树去掏鸟蛋。鲁迅家院子的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你们可以继续想下去:一棵枣树上什么也没有,另一棵枣树上有一个鸟窝,以及鸟窝下的一个“鸟人”。

鲁迅这个广为传播的句子,也挑战了几乎所有读者的忍耐力。

有没有人去质疑鲁迅呢?现在没有,过去很多。现在很多人崇拜,过去很多人不屑。现在很多人分析,过去很多人不屑一顾。这样的句子,我们一天可以写出一百句:我家门前有两块石头,一块是鹅卵石,另一块也是鹅卵石。诸如此类。很抱歉,你写了一百句,你也不是鲁迅。同样很抱歉的是,在乌青童鞋写出这首诗,写出这些句子如“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之前,你一句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从来不敢挑战语言的等级秩序,你不敢冒犯那些石头的尊严不敢得罪语言稽查官。乌青童鞋帮你干掉了这些语言的看门人,你才发现原来那个神秘、恐怖、威慑的庄园可以长驱直入。

不过,在你们长驱直入时,先驱者乌青童鞋爬上了枣树。如果他不爬上去,就被你们踩扁了,被你们跺成白色的肉酱啦。语言的暴徒和语言的魔术师,差别就在这里。

你可以不喜欢《对白云的赞美》,但别吹牛说你一天能写出一百首这样的诗。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你们仍然也一首都没有写出来。

人们之所以感到被乌青这首“口水诗”的“冒犯”,并进而愤怒,是因为他们对诗歌拥有一种顽固的“定见”。人们会把一些固定的看法强加给诗歌,例如这些词汇:庄严、高雅、严肃、悲愤、忧伤、大气、祖国、歌颂等等,形成对诗歌的整体“偏见”式认知。一些过于严肃的诗人,也把自己对诗歌的一些顽固见解,强加到诗歌的整体上,强迫所有诗歌都要“严肃”、“庄严”、“高雅”――而在所有这些强有力的严肃词汇面前,戏谑的、不严肃的诗歌撒了一泡尿,走了。

乌青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诗歌就是对着“庄严”撒的一泡尿。

如果读者认真去看,会发现乌青对诗歌的分行非常“狡诈”,他选择的词汇也极其“坏蛋”,这样一些“贫乏的复沓”,撕下了严肃者的面皮,让他们感到疼痛。从写诗的角度,我认为是很成功的。不知道是谁规定诗歌必须优雅、庄严、肃穆的,为何不能游戏呢?

虽然谁也不愿意把乌青童鞋跟鲁迅先生放在一起比较,但他们写出的这些带着轻蔑和冒犯的句子而遭到唾骂的现象,是有极大相似性的。乌青童鞋可能永远不能得到鲁迅先生这样的名声,但他写出的诗歌所激起的愤怒,与鲁迅先生的句子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 乌青用如此“贫乏的语言”――敏感的读者肯定立即就想到不久之前那些更加贫乏的“革命话语”,而乌青这首诗也是对这些贫乏革命话语的有趣反讽――就激发了各种情绪,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且不管是哪一种能量,正能量或负能量,就此诗所激发的现象,可以看到语言运用的威力。而我们如果深入地思考诗歌、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力量,从这首或许是有意“贫乏”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这么想:难道这不是对我们贫乏的日常生活、无趣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反讽吗?

诗歌语言、或者说诗性语言就像一把梯子,让普通人可以从地板爬到阁楼上,让不同距离的事物,在瞬间就被联接到一起。

一旦拥有了梯子,你立即可以爬上很多地方。

但拥有翅膀的鸟,却对此不屑一顾。

从鸟的视角,人是多么愚笨啊。他们连爬上一堵墙,都需要一架梯子。他们过一条小河,都需要一座桥。他们爬一座小山,也要开一条路。而对于飞鸟,它们只要张开翅膀,整个天空都是道路。

好吧,我不小心把“天空”和“道路”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了。人类模仿鸟儿飞翔,以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金属的飞机。用各种不同金属造成,通过螺旋桨、喷气发动机推动、展开僵硬翅膀爬行在空气上的飞机,是一种没有生命的假鸟,但假鸟的身体里,却藏有许多有生命的人类。这样想想,也真的很有趣。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只有诗歌魔法才能打破复杂事物之间的藩篱。优秀诗人才能自由穿行在各种事物的边界之间,才能打破成见的障碍,如同飞鸟在空中飞翔。飞鸟如同一枚魔法的缝衣针飞来飞去,把天空、白云、风、森林、河流、草地,全都缝在了一起。

诗歌,打破事物之间固有的藩篱,是一种语言魔法。

但在一个麻瓜世界里,人们不懂魔法、不知道魔法、不相信魔法、甚至讨厌魔法。这石化的心灵,是无法接受新鲜事物的。

“麻瓜”这个词是风靡全球的魔法小说《哈利波特》里最了不起的发明,专门指那些没有特殊能力、也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自以为是、无知无畏,内心和身体跟神奇魔法都无缘。他们就像一块顽石,永远都不可能开窍。但普通家庭偶尔也会生出一位有特殊魔法能力的人,小说里女学霸赫敏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女巫师。赫敏热爱学习到了疯狂的程度,有一次竟动了时间魔法,在同一时间听了三门课。

生而为麻瓜不要紧,出生在麻瓜家庭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有开放的心灵,要有接受新生事物、感知未知事物的能力,对自己不懂的魔法要有好奇,要敬畏未知世界。

天生不懂魔法的普通人,如何通过一堵墙的阻隔?在我们这个平凡的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门与门之间,都隔着一堵很大的墙,连门也都是一扇墙,阻隔的功能大于通行功能。

有一天,我一早上班,忘记带钥匙了。

站在门前,盯着门上的钥匙孔,我想尽办法仍不得其门而入。站了一阵,忽然觉得整件事情很荒谬。如果懂魔法多好,我只要对这把锁说:芝麻开门!它就开了。带钥匙神马的,多麻烦啊。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的,阿里巴巴只是说了一句“芝麻开门”,就进入一个堆满稀世珍宝的山洞。如果我也能用一个口令就打开房门该有多好。接着我想,在冬天,那些被关在什么地方的花朵,是听到谁的口令,全都开放的呢?是春风的指令,还是基因的决定?这些思考跳脱了事物的限制,应该都算是诗的意境了。于是,在四月十四日,被门挡在了门外,我写了一首诗。其中一段如下:

什么口令可以瞬间解开

被冬日禁闭着的枝叶

在春天的每一个早晨

所有树木花草都听到了

整装待发的命令

我们通常认为,树木花草是不会听什么“整装待发的命令”,但谁真的明白万事万物的核心秘密吗?植物们一定听到了我们听不到的某些声音,有耳朵听到的,不用耳朵也能听到。不用耳朵听到的,有耳朵不一定能听到。

“整装待发”通常形容列队出发的队伍,但我们可以用来比喻植物的生长。

这是一种词语让不同事物互通的简例,也是词语之间直接转换的简例。

好吧,不让我进,我就转身走开,去延安路绿地,我在汽车发出震耳欲聋噪声的高架路路边,看到了一株白色的花树,正在旁若无人地开放。让我们几乎无法忍受的巨大噪声,对这棵花树似乎毫无影响。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了,跟春天有关,跟雨季有关,但无关噪声,无关高架路,一棵花树有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诗,是诗意,是诗歌。当你对这样的秘密产生好奇,诗歌就诞生了。

诗歌是好奇心的甜美果实。

所以,读者也应该保有好奇心,宽容心,打开自己的心结。

而你也可以说,语言、词语、句子,这些组合的文字游戏,也可以是很有意思的诗。例如“平仄”这个很普通的词,在诗人张小波2011年7月写的一首极短诗《献给平》里,产生了新的意义: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

啊,平。

好吧,别着急,别那什么。诗人写这首诗是“献给平”的,他在“仄”的节奏里,发现了“平”的秘密。可以说,“平”的意义,是通过这一连串长长短短的“仄”的铺垫呈现出来的。“平”的出现,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如果你是“平”,那该多好。――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啊,平。――这就是节奏感。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当代诗歌也产生了大变化,由此前第一第二代诗人关心宏大主题,例如国家、民族、土地之类,转向小世界,如个人、内心、私事。小叙事、日常生活进入了诗歌叙事。语言选择上,更加中性,更加平静,而不再采用色彩浓烈的词语,如“热爱”“奉献”等。这跟中小学语文里的一些“诗歌”的趣味,几乎完全相反,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进入阅读。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著名诗人顾城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叶开,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著有《对抗语文》《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等。现居上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续写《少年闰土》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仿写《少年闰土》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建议书
建议书——珍惜水资源
保护环保建议书
珍惜水资源 要靠你我他
续写《少年闰土》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续写
读《少年闰土》有感
小木船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Q版的少年闰土
珍惜地球资源建议书
2011年度总工办工作总结
2011年度工程经理述职报告
建筑工程总工程师年终总结报告
项目部总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
XX年总工办工作总结
焦化厂技术员岗位申请报告
总工程师年度述职报告
工程部经理述职报告
石油工程助理工程师工作总结报告
2011年总工办工作总结
总工办年度工作总结及第二年度工作设想
建筑工程师年度总结报告
总工办2012年工作总结
公司总工室工作总结
土建工程师工作总结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路旁的橡树
《失物招领》考点练兵①
《失物招领》趣闻故事
《荷叶圆圆》重点字词梳理
《荷叶圆圆》考点练兵:春天的公园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二)
《荷叶圆圆》重点句品读
《荷叶圆圆》随堂练习:巩固篇
《荷叶圆圆》教学目标
《失物招领》同步作文:爱护环境(一)
《荷叶圆圆》重点字词意思以及造句
《荷叶圆圆》老师语录
《失物招领》美文欣赏:花种
《荷叶圆圆》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荷叶圆圆》随堂练习: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