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文可以这么教

语文可以这么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9-14

语文可以这么教

摘 要:在“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研讨会上,台湾学者吴敏而教授展示“多文本阅读”之《欣赏就是最快乐》一课,其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变革,课堂培养目标之异(以培养读者为目标的课堂与以培养学生为目标的课堂之别)如同“台风”袭来,对“精细阅读教学”形成极大的挑战,也给大陆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值得语文教师深刻反思。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快速阅读;精细阅读;教语文;用语文

“闽台一家亲,缘聚中华情”,台湾与福建地缘相近,给两地的学术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每年至少举办两次“闽台两地”或“厦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研讨会,让我们闽地教师获益匪浅,时常享受“台风”的清鲜,感受大脑风暴式的冲击。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袭来一股清鲜的“台风”

台湾教育研究院课程及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敏而教授,2014年夏天在厦门上了一节罗兰的散文《欣赏就是最快乐》的课堂观摩课,课堂简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按排好的座位三人一小组,每人拿出一张纸折成6格,在每格的一角写上数字“1~6”,这叫思考单。思考单里的每一格写什么都有规定。如图:

学生阅读后书写时老师插话:不用写那么漂亮,这是思考单,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作业,写错了也没关系。(学生写完后)师说:《欣赏就是最快乐》算是大家旧的内容,刚看的故事是新的内容,放在一起想一想。从旧内容中找出一句话来描写快乐的人,再找一句能帮助新故事中不快乐的人,让他变得快乐起来。写在第二格,如果你嫌手写麻烦,也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做个记号。

师:在第三格上,写一句话来解释你的选择,这很重要,这是你的理解,你是一个读者,而不是学生,学生是听老师的,你是读者,读者自己听自己的,是自己的学生。

师:你要准备分享哦!打出分享规则字幕:小组内说故事的大意,每人两分钟,先决定说的顺序,两分钟之内说清故事,用故事情节来证明为什么人物是快乐或不快乐的,用课文(旧的知识)中的话来说原因;听的人要做笔记,做到比对,要是书中有,可以不写,画出来就可以,将笔记写在第四格里。第一个学生开始分享。(老师计时,严格控制在2分钟内)

两分钟后,问:没有说完的请举手,10秒钟内说完的是谁?(调侃)通常说不完的是谁?――老师。(众笑)现在两分钟发言的同学是你的参照了,接下来说的同学要参照第一个人为什么说不完,说了几个问题,你要根据他的教训调整自己要说的问题。

师:第二次分享,刚刚说的人有没有说完,为什么?生:没有。接下来的人就要思考为什么快乐或不快乐。(两分钟后)

师:我抽问一组,一生读的是童话,文章里的不快乐的主角是鱼,生用“纸窗竹户,煤油灯下,冬天外面是如银的雪夜,我写毛笔字抄古唐诗,把辞源当小说看,岂不真个是‘觅得桃源好避秦’”来劝鱼,使她快乐起来。老师非常奇怪地问道:“鱼跟桃源有什么关系?”“鱼跟写字又有何关系?”生答:写字也好,桃源也好,其实就是要静心,心静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不快乐就会忘记……(学生回答得非常牛,让所有听课老师都为之鼓掌)

共抽问了三组学生代表。

师:还有第三位要说,(承接上面的调侃)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不完吗?因为想得多,有说话的经验。但你们要思考多少时间做多少事。开始第三位说。

想象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看了罗兰的文章,就写罗兰说什么了,故事中的人接受了你送给他的那句话,他会说什么?请想象写四句话,写在第五格里。

罗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里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里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完后小组内交流,然后老师抽几个代表交流。

师:想象跟作者对话,写在第六格里。

你(指罗兰)的话对那个人(指新阅读故事中的人)__________(有或没有帮助),你告诉他书中还有__________是你的文章没法解决的,如:罗兰啊罗兰,你想得不够周延啊,__________。或者是赞美罗兰的话。

同样,写完后小组内交流,然后老师抽几个代表交流。

师:到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是对阅读的内容的发现,也可以是对这堂课的发现,写在第七格里,把纸翻一面,就是第七格。 我本来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举例,如: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或今天这节课让我发现阅读原来可以……回忆今天阅读的流程,看自己的读有没有更深入……

七八分钟后,学生朗读自己写下的发现,让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都惊叹不已,很明显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惊。学生发现老师在整堂课50多分钟里,没有讲过一句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也没有提问课文内容的问题,整节课就是自己读、自己说,和同学交流、比对;老师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评价哪是正确的,哪是不够的,只是追问,让学生在追问中发现不足或自圆其说。这样的语文课从来没有听过。所以,有学生说,发现阅读还可以这么读,自己读书原来可以读得这么深入。真如一股台风袭来,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以头脑冲击,同时又倍感清鲜。

二、“台风”冲击到当下语文教学的哪些元素

(一)多文本阅读冲击课文单一阅读

“台风”重视多读、快读,重视多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历程获得一个语词可能有的更多的意义和用法。从一个文本中获得的概念想要得到深化是很难的,必须把学生带到多文本领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1]。这是单一文本所不容易做到的,因而采用多文本来寻找共同点,协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并从多角度探讨。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一课一人一事一物的具体深入学习,虽然课文以单元组的形式呈现,可是单元组的主题却很难统整,老师更习惯于分开课文一篇一篇地教学,虽然理由是用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去尝试阅读略读课文,可实际上略读课文也离不开老师的教,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二)快速阅读冲击精细研读

快速阅读不是重在快而是重在阅读的量,重视阅读面的拓展,也强调学生通过多种语境的熟悉而获得词语的深化理解,通过多读而获得更多的“旧”的积累,在海量的阅读中又用上那些“旧”的积累,新旧的更替就是“学生所建构的意义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工具”。 [2]而精细慢研的教学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读课文的教学。但是,即使我们把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有的讲读课文都精细地研读一遍,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例如人教版有篇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中有一个词“糊弄”,教学中,老师把这个词细抠得无以复加,“‘糊弄’是什么意思?(欺骗、蒙混)当朋友这么认为时,我为什么反对?说明‘糊弄’还有其它的意思?……”由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上联下挂地学习全文,把课文统领到这个词上,最后得出“糊弄”在课文里还有“智慧、启迪、严谨、求实、挑战”等意思,研读得不能说不精细,“糊弄”一词也得到了深刻的理解。老师坦言说,今后学生再遇上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会有深刻的感受。这就是一篇读成一段,一段读成一句,一句抠一词一字;然后,一词一字一句发酵成一篇,非来个“一字未疏遗,语语悟其神” [3]不可,这就是课内精读细研学本领,课外囫囵吞枣好应用。然而,如果学生不大量阅读,就是从小学学到高中,学生再遇上这个词的机会几乎是零;但如果学生增加阅读量,当他读到句子“我自己的事,糊弄一下就好了”,那学生一定郁闷死了,曾经细磨出来的意思都用不上,无法理解“糊弄”在这句中的意思,还得查字典,那原先的精细研磨就归零了。

(三)陪伴者冲击教导者

吴敏而教授说:“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就是老师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安排和陪伴。”这话说得真好,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得睿智、讲得生动、提问得高深、评价得幽默、朗读得入情、表演得入境,即执教者越忙越能得到听课老师的掌声,如果让执教老师课堂上停下来,什么都不要做,那真会把他吓坏,真的是最难的事。一个老师不教不导、不演不写,那还是老师吗?可是,台湾老师的课堂偏就不做、不问,让学生自己问,学生自己监控理解,老师只提供材料,只安排学生自己读,最后却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读书,真够劲!”[4]

(四)用语文冲击记语文

如果台湾教授的课堂与我们当下的课堂大同小异,则谈不上冲击,可是天差地别就值得比对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名师到普通的老师,从全国性的大型观摩课到日常的常态课,都无不例外地凸显一个“教”字,学生阅读就重一个“记”字。而且教得越独到、想别人所未想,就越受听课老师崇拜,越能得到大家的模仿。而学生记得越多课堂回答越完整,考试成绩就越好,所以记忆好语文成绩就好。老师的思维习惯是教材崇拜和作者崇拜,课本一定是教学的中心,离本是很危险的,所以学生以老师的诠释为标准,老师以教参和编者的诠释为标准,教参又以作者和大师的诠释为标准。[5]因而在教学中,老师就尊崇编者与作者的思想,巧妙地“牵引”学生往自己设计的方向思考,老师的提问、讲析都是有正确答案的,学生就是要寻得老师设计好的这些答案,教学的结果便是学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记忆这些答案,才是所谓的积累。而不是在阅读实践中用旧去学新,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即建构自己的意义。

(五)培养读者冲击培养学生

吴教授说:“我重视的是阅读时学生脑袋里有什么东西,而不是我要教什么,我要培养的是读者,而不是学生。文本不是很重要的,出发点是学习,而不是课文。”[6]所以,她的教学真正让学生自主了,学生自己读懂,自己提问,自己辨析,自己监控。而我们的语文课堂重视的是课文,课文是教学的出发点,老师按备课内容去教学,公开课上,我们会看到老师赶教学流程,或是重视几个环节的落实,却不重视学生是否真正会了;还有,学生未必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不会,记不住,老师要生气,为学生答不出一些问题而有挖苦之言。所以吴教授说:“你是一个读者,而不是学生,学生是听老师的;你是读者,读者自己听自己的,是自己的学生。”[7]这样的师生观也给我们极大的冲击。 (六)学即用冲击学后用

在吴教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习字词句,也在学习概念或充实概念,如:“爱”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生活中有着多重的意义,只有在连结多文本阅读中才能学习并充实这一概念,才能活用这个概念。吴教授课堂里与作者对话、与主角对话,都是一个即学即用的过程,阅读理解的同时又在抽取资讯和建构意义,即在学习语文知识实践中也是在应用语文知识。而我们的课堂却是很多学生只会记内容,不会连结内容,不会活用内容,因为老师就缺乏让学生活用的教学意识,而是先积累后应用,即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课堂之内学习知识,课堂之后应用知识,好像语文的学读与学用在课内课外是分割两步走的。

三、“台风”的冲击力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吴教授教语文和教师教语文的差异极大,差异不仅在课堂形式上,更是在教学理念上。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思想决定行为。虽然,不可能所有课都这么上,但这种理念的课堂是值得植入的。吴敏而教授说:“台湾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拓展知识、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课外阅读是必要的,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讯息,建构出较巨观的图像。进行学科的课外阅读,学生将他们从教科书学到的内容、概念连结到补充读物的‘新’讯息,连结过程中,他们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假使阅读未能协助学生统整课内学习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就算依照补充读物建议书单翻阅课外书,学生不一定把内容做连结,尽管有阅读动作,但也失去阅读学习效果。”[8]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她在课堂里,教师不“教”,没有课文提问,也没有课文讲析,只有组织、引导学生做什么,一切有关文本阅读的学习任务都只是学生自己“撷取信息、建构意义”的阅读历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以“旧”纳“新”的统整,这实际就是在实践中用语文来学语文,用她的心理语言表述就是“学生所建构的意义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工具”。学习语文的意义在此得到凸显。

吴教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对当下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冲击,那么,这冲击力到底有多大呢?可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诠释,“台风”刚起时威力极大,大有横扫落叶之势,可是势头一过,所有事物渐渐恢复原样。因为模式易仿,理念却难成,我们的老师大部分还没有连结文本能力,我们的评价尺度还不允许老师课堂上什么都不做,我们的条件还很难做到海量阅读,我们也没有学习过“KWLQ” [9]模式教学理论。所以这种冲击力还十分的有限。

尽管如此,但对一些有心的教师而言,毕竟还是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景象,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4][6]吴敏而.第三届厦台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R],2013,5.

[5][7][8]吴敏而.文学圈之理论与实务[M].台北:朗智思维科技,2005,1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外婆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乐于助人的她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时髦女郎
《金色的鱼钩》缩写
绣墨梅的妈妈
刘爷爷·旱烟袋·筛子眼
重病之人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金色的鱼钩》缩写
工程技术人员的十大忠告
土木工程学子就业方向在哪里
建筑工程常用术语解释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浅谈钢结构建筑的绿色施工
浅谈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及意义
人防电站施工图总结
建筑制图与审图
某冬期施工方案策划纲要
迅速提高看图识图能力
如何快速看懂结构施工图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探讨
浅谈钢筋工程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
关于《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
《胖乎乎的小手》写作训练 一双胖乎乎的小手
《棉鞋里的阳光》作者简介
《两件宝》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席间怀橘
《棉鞋里的阳光》整体阅读感知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问题探究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的意思
《棉鞋里的阳光》老师语录
《胖乎乎的小手》写作训练 我只要一颗红气球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孝顺的小乌鸦
《胖乎乎的小手》写作训练 分享快乐
《胖乎乎的小手》考点练兵
《胖乎乎的小手》第二讲义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梳理
《棉鞋里的阳光》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