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4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

【摘 要】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一环,而缺乏对美术传统文化的感悟往往是提升审美理解力的瓶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美术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丰富知识积累,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形象,求得对美的顿悟。

【关键词】审美理解力 美术传统文化 哲思 写意 性情

2008北京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它采用的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和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运动员”和“奥运五环”三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试想,一个不了解中国结和中国画写意手法的人怎么会有深刻的审美感受呢?可见,了解美术传统文化对提高审美理解力尤为重要。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敏锐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二是丰富的想象力。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必需。头脑中的丰富的内在意象和情感是想象炼钢炉中的原料和炉火,缺少一者也不能练出审美想象的合金。三是深透的理解力。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内涵的能力。审美理解力包括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典故和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前两种理解主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观察掌握;而第三种理解则需要对作品整体的灵性顿悟。这三种理解都以了解传统美术文化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但是,在审美实践中,缺乏对美术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会成为审美理解力形成的瓶颈。

中国的美术传统和西方美术传统不同。西方的传统美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指出的,“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美术追求的胜境。就中国的传统美术文化而言,它有如下特质。

一、技法蕴含哲思之美

中国传统美术一直追求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寻求一种充满妙趣的和谐之美。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构图上“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的内部均衡和内在节律、“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对“阴阳匹配论”的绝妙诠释,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美学精髓。其中中国山水画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遐想,这得益于山水画家对老庄的思想淋漓尽致的演绎。闻名于世的黄山画派创始人石涛,及朱若极的《石涛画语录》,一向为后人推崇。石涛在论山水艺术时所谈的“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以无法生有法”等,几乎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直白;“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更与易学文化和老庄哲学相通;“笔墨当随时代”,则是易学文化和老庄道家哲学求新、求变的翻版。不独古人,今天的艺术家,也常常自觉地从老庄哲学思想中汲取创造的灵感。当代美术大师吴冠中曾经说,“形式美、抽象美、笔墨=0”,这里的“0”,就是无,他所以得出此种结论,也可以说是受了老庄的熏陶。这都说明了中国传统美术充满了哲思之美。

二、形象富有写意之美

中国传统美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程式化的规范,它们提炼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我们从来不曾用逼真的再现苛求中国传统美术,没有人挑剔某些中国画不符合透视原理,也没人指责中国传统戏曲舞美设计中的“偷工减料”式的简约,因为我国传统美术讲究神形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追求一种写意之美。例如,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水法之一的“留白画水法”(又称喻水法或虚拖法)就是“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有波涛”、“但点缀碎石沙痕”或“从水之两旁皴染”,借实以见虚,而得水体流动之容貌。再如,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升华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其精髓,使虾的形象更为灵性、生动、完美。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如出一辙,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是建立在“似”的基础上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本质特征更加突出,激发了欣赏者的联想和寻味?。

三、色彩折射性情之美

“意足不求颜色似”,在中国传统美术中色彩已不再具有“写真性”,而是创作者的个性和智慧的符号,是一种对“意足”的衬托。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再如,传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用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活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绿肥红瘦”“伤心碧”“寒烟翠”“绿生凉”等词句,宋代画论中也有“炎绯寒碧”的说法,在这里色觉和肤觉、心觉产生了审美通感,色彩成了作者情感的晴雨表,成了浸透着性情之美的审美符号。

增强审美理解力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内容,丰富美术传统文化积累是提升审美理解力的关键一环。在美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功对接的今天,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美术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丰富学生的积累,深化和升华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让学生对作品之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看出每一事物的真实面目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增强审美理解力必将有力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杨明森.教师美学.职工教育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Hobby(爱好0
Pandas(熊猫)
不速之客
My Interesting Mother(我有趣的妈妈)
My Good Friend(我的好朋友)
Fall(秋天)
富饶的西沙群岛
妈妈的爱
炸米花
I Want to Fly(我想飞)
My little rabbit(我的小兔子)
Leigang Park(雷岗公园)
Dogs(小狗)
1是一个不幸的号码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机械实习报告
会计专业实习报告
畜牧水产局检疫站实习报告
银行实习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我的下乡笔记
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
计算机实习报告
出国实习报告
法学类实习报告
大学生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我在银行的实习报告
有关三农问题的实习报告
我的实习报告
中山医院参观实习报告
上海浦钢公司实习报告小结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2)法学理论论文(1)
破产免责制度的现代理论法学理论论文(1)
民商证据法律制度改革探究(2)法学理论论文(1)
罪犯婚姻权论(2)法学理论论文(1)
税收司法保障问题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2)法学理论论文(1)
略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缺陷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安乐死问题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沉默权法学理论论文(1)
刍议侵占罪之对象法学理论论文(1)
票据法十八条再探讨(4)法学理论论文(1)
论经济法的价值本质(2)法学理论论文(1)
论经济法的价值本质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隐私权的探讨(4)法学理论论文(1)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法学理论论文(1)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6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7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1
《落花生》课文简说
《钓鱼的启示》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钓鱼的启示》教学体会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案例与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5
《钓鱼的启示》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