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
翻新时间:2022-12-19
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而且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案头、枕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的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必须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在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敢追求光明之旅。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www.Lwlm.com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爸爸的礼物
- 我长大了
- 生日
- 春天的公园
- 我会吹彩虹泡泡了
- 悔之不及
- 第一次煮泡面
- 坐海盗船
- 画画
- 我长大了
- 春天来了
- 三只小猪
- 我爱家乡的雪
- 雪趣
- 小蛀虫
- 城区社区建设方案
- 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 统战部关于开展“学查改”活动的实施方案
- **公司宣传文案
- 县厂务公开实施方案
-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 高尔夫联谊赛详细流程及比赛方式
- 517世界电信日系列大型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 青年文化礼仪大赛方案
- 水管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方案
- XX厂5S实施方案
- 营养片广告策划案
-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方案
- 关于开展“三评”工作的实施方案
- 油田消夏纳凉晚会文艺演出策划案
- 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1)
-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1)
- 我国高铁工程投资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 亟待抢救保护的羌族戏剧文化遗产(1)
- 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1)
- 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解决对策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意识和方法(1)
-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分析(1)
- 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1)
- 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1)
- 听不清的切分音(1)
- 残酷戏剧让剧院成为教堂 ——李春喜对话查明哲(1)
- “大柴”、“金钟”我之观
- 浅谈高铁工程项目管理的五项因素控制
- 《北京亮起来了》
-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二
- 《画风》
- 《画风》教学设计之四
- 《画风》教学设计之二
- 《动手做做看》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 《北京亮起来了》第一课时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 《画风》教学设计之三
- 《古诗两首》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三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