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
1 谈“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 ,充满着浪漫的气质。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
1.1 至人庄子
“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这是他忘却自我最好的论证。庄子主张“物我两忘”“坐忘”“忘乎物,忘乎天”“忘己”,要求人们不奔走劳累,去掉聪慧的才智,忘掉身躯,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崇尚“独往独来”“逍遥于天地之间”“游乎尘垢之外”的高洁境界。庄子看透生死,扬言道:“天地是我的棺材墓穴,日月星辰及王五都是我随葬的珠宝。”
敢问,天下几人能做到如此高的境界? 庄子———千古圣人也! 庄子以超脱世俗的神人自喻。说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的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卓越如处子,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庄子很清高,他隐逸江湖,生活很艰苦,即使去见魏王也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当楚王邀请他做宰相的时候,他却说:“我宁愿游戏于草泽污泥之中自得其乐,不愿寄身于国家而身不由己!”断然拒绝。庄子轻视权贵,视权贵如“臭烂的死老鼠”“腐肉”
敢问,天下有几人能做到如此高的境界? 庄子————真正神人也!
1.3 圣人庄子
庄子追求“复归于朴”,保持生命的纯朴,人性的真实,反对外在物质,名利等对生命的牵累和异化,他更指出天下之人都以外在物质改变自己的本性—“小人死于利,士人死于名”;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在残害本性。如果人被外在物质奴役,心被身体所驱使,终身奔波而不见成效,疲惫劳累而不知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悲哀了!庄子认为,大与小,长与短,美与丑,是与非,有与无,此与彼,生与死的概念从宇宙的高度来看,都是等同的“万物皆一”,天地就只有一种元素,万物不外乎一马“白马非马”。一切界限、标准、度量都是人为的,没有绝对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完全消除心中的多与少,生与死,是与非以及我与外物之间的界限,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成为精神自由,不苟名利的“圣人”
敢问,世上能有几人能做到如此高的觉悟? 庄子———绝对圣人也!
庄子留下的绚烂文化太多太多,“逍遥游”是《庄子》逻辑的起点,也是《庄子》逻辑的终点。就“逍遥游”我也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理解。
2 论“逍遥游”
2.1 就“逍遥游”这一个词语来说,它就显现出超凡脱俗,飘然灵动,境界高远,当然,它也是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特质和浪漫风格。
2.2 是逍遥游的背景,“逍遥游”产生于历史上急剧变革、动荡不安的先秦。庄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体现出不甘屈服的自由意志,而“逍遥游”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体现。“逍遥游”根植于楚国古老巫文化的肥沃土壤,充满神秘飘渺和瑰丽浪漫的想象。“逍遥游”是个体心灵的漫游,主要通过体道实现心灵的彻底解放,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是一个物我不分、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逍遥游”主要是喻心灵之逍遥自得。庄子之逍遥游有今日精神自由的含义。“逍遥游”是通过对自身心灵的否定,达到心灵上的宁静状态。
2.2.1 “逍遥游“的心灵维度
“逍遥游”是体道之游,道是无,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无,道是静寂的,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宁静的。庄子的”逍遥游“是体道之游,游于道就是游于无,即游于“物之初”。
庄子强调“无己”“无功”“无名”,能做到这些的也只有“真人”“神人”“圣人”。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与道合而为一。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无己”,就是“丧我”,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的关系,就可以做到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消除精神的对立面,从而彻底消除主客对立的状态,使精神获得高度的自由。
体道之游需要“心斋”,这种特殊的心境,即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它是一种自然无为的心境,此心境是一种宁静,是一种和谐。体道之游尚需“坐忘”,即“忘形”和“忘知”。
2.2.2 “逍遥游”的人生维度
庄子的“逍遥游”,是以幻想的方式在精神领域里寻求一种满足,这个满足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无法得到的,它是一种摆脱了所有世俗约束的超验之游。庄子针对人不自由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安命论”的思想,以寻求解脱困境的道路。庄子强调只有安于天命,顺随自然,哀伤和乐观便都不能进入心怀,才能解除各种困扰,让精神得到解脱,从而获得自由和满足。
中国www.LWlm.cOm
庄子视“生死一条”“死生同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地产物,人也一样,都不过是“气”或“自然”聚集的结晶,生与死都是自然地不同表现方式。庄子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与死是同步进行的过程,即生的过程也就是死的过程,在开始生的时候也开始了死。生死其实是同一过程,庄子的“以死为归”作为东方是的生死智慧,就显得更为幽默和浪漫,对待死更豁达,对待生更潇洒!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凤凰广场
- 快乐暑假
- 葱
- 浇花
- 漫画《父与子》——鱼儿的来信
- 身份证诞生记
- 快乐的一天
- 描述古诗《小池》
- 一个下雨的清晨
- 穿黄裙子的白燕
- 春姑娘
- 鸡蛋流汗了
- 老鹰捉小鸡
- 真好玩
- 天门山
- 我国玩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负荷控制系统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 分析从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出发
- 浅析电力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规划
- 论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 乡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论现代艺术对服装设计艺术的影响
- 基于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 浅谈电力大客户营销管理
- 浅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解读
- 服装销售渠道差异化成为趋势
- 论饭店业的内部营销管理
- 浅析社会学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浅谈电力公司农村电力市场营销管理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 《半截蜡烛》美文欣赏二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
- 《半截蜡烛》重点字音梳理
- 《半截蜡烛》整体阅读感知
- 《半截蜡烛》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 《半截蜡烛》重点字词的意思
- 《晏子使楚》美文欣赏二
- 《打电话》老师语录
- 《半截蜡烛》重点问题探究
- 《打电话》重难点分析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理解篇
- 《半截蜡烛》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