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7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摘要:结合其他语言学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则是语码转换的外在动力,而交际者心理则是其内在动因。此外,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前者体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调整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反映社会场景;后者提供便利,www.LWlm.CoM

表达情感,缓和语气,并创造幽默氛围。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社会规则

语码转换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由于语码转换具有普遍性与重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研究得到了诸多学科的重视,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仅语言学界就出现了五种主要研究路向。其中,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向更成熟,体系更完备,它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语码转换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但“这种研究似乎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深刻揭示语码转换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和心理等因素。所以我们认为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还不是一个全面的研究路向”。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语言学其他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一、文献综述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既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与语言、方言、标准语、语域、皮钦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相比,语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社会偏见,因而成为社会语言学家用于代指任何语言交际系统的中性术语。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因而被视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至今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语码转换定义。大体来讲,现有的定义主要围绕“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或称“语码混用”)的关系而纠缠不清。有些学者从语码转换的语言单位出发认为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而语码混用则发生在句子内部。虽然这一区分在研究语码转换的语法限制方面有一定意义,“但是它们却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所以它们属于同一框架”。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两者做更细的区分,会引起学术上的混乱,因而用“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来通指“句间转换”和“句内混合”。还有少数学者一方面承认两者理论上的差异,一方面对其界限不置可否。

笔者认为,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分应视研究目的而定。在揭示该现象的社会及个人动机及其社会功能时,为避免术语上的繁琐及“语码混合”的消极联想意义,本文所谈语码转换包括“句间转换”和“句内混合”,是指“人们在同一次会话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

(二)语码转换的相关理论

语码转换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但当时大多将其归咎于语言能力缺陷的结果。直到60年代后期,该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观念也开始更新。最近30多年来,语言学界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等五大研究路向。它们探讨双语社会自然语言交际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或标准语与方言之间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句法结构、心理过程、语篇模式、语用功能等,成果显著。目前,在语码转换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有Gumperz,Myers-Scotton和Gileso

Gumperz从宏观角度提出“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喻意式语码转换”的概念。前者解释因言语情景不同产生的语码转换,后者指交际双方为调整角色关系而进行的语码转换。但对“语码转换为什么会随情景变化而变化”以及“交际者为什么要进行角色关系调整”未做深层解释。

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理论”融合了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视角,认为交际中的语码选择是社会因素和个人自身动态考虑相互作用的结果。她将语码转换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无标记选择意味着交际者遵循社会规范并维持权利与义务现状;有标记选择暗示交际者试图偏离现有权利与义务,以建立新的权利与义务体系。该理论自创立以来成功地解释了语言之间、语言与方言之间乃至文学语言各语体之间的语码转换,因而备受推崇。

Giles用“言语顺应理论”来解释语码转换。他指出通常交际者会根据对方语码对自己的语言或语体做调整,或使之与对方趋于一致(即语言靠拢),或有意突出与对方的差别(即语言偏离)。这与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理论”很相似,都是从动机角度研究语码转换,但均未对该动机作深层次的探讨。

二、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传统社会语言学视角主要通过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然而笔者认为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探究语码转换动因及功能应从社会背景人手。

(一)语码转换的动因

社会从两方面制约人的言语,一是提供规则。二是提供动机,即说话要讲究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语码体现了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或人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决定了语码的选择。因此,社会规则是语码转换的根本原因。

社会规则的影响力在政治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1997年Yau所作的调查显示:在1991年至1995年间,香港议员在立法会上的语码使用状况有所改变。过去英语占主导地位,但在19997年回归之际议员进行英汉及英粤语码转换的频率大大增加。这既可视为对香港社会政治形势变化的顺应。也是社会环境变化在语言上的反映,体现了社会规则对语码选择的制约力。社会规则也和民族权益关系密切。如政府首脑的外交语码选择,在谈论非原则性话题时,首脑们可在本国语言和造访国语言间切换,但在重大国际会议或其他正式场合上谈论严肃政治话题或发表政治声明时,则毫不例外地选用本国官方语言。这也是社会规则对语码的内在要求。

此外.社会规则也体现在其他领域。例如,在人才招聘现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

招聘者:您好!

应聘者:您好!请问这里是否需要招聘英语教师?

招聘者:是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做一下自我介绍。 招聘者:Excuse me,w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inEnglish and tell why you choose to work in onr university?

在上述对话中,因需要了解应聘者的实际英语水平,招聘者突然打断对方谈话,实施汉英语码转换。应聘者为展示自身能力立即采取“语言靠拢”。这一潜在社会规则决定了双方的语码转换。又如,在南京某商场,营业员热情地用南京话向一位北方顾客打招呼,可是这位顾客不懂南京话,无法表达自身需要。此时营业员马上转用普通话,两人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显然。营业员的“语言靠拢”顺应了此时的规则:“为顾客服务”。再如,一位中国教授在询问学生硕士论文情况时,两人有如下对话:

教授:平时应该多听一些学术讲座,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对了,昨天上午的那个关于homosexuality(同性恋)的讲座,我给误了。

教授:你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吗?

学生:不是,只是觉得好玩儿。

教授:其实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只不过谈到homosexuality的时候,人们总是羞于启齿,但这的确是个现实,值得研究。在这段对话里,教授和学生谈到homosexuality时均选择英语,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与性有关的话题不宜在公共场所谈及。当非谈论不可时,通常会使用各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一。为顺应这样的社会规则,教授和学生有意识地转换语码,以避免尴尬。

语码选择除受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内部因素制约。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规则,内部因素则指交际者的心理。该心理(包括性格、意念、认知、情感等)直接影响交际者对社会规则的解读,进而驱动交际者转换语码。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于2001年4月13日在中国药科大学报告会上提到,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休息期间,他曾与一位中国学者有这样的对话:

杨叔子:您从哪儿来?

中国学者:I’m American

杨叔子:……

这位中国学者在回应杨院士时刻意选择英语强调自己的“美国人”身份,突出自己与对方的差别。但在该“语言偏离”中,他错误地理解了社会规则,不知道有许多中国人(包括杨院士)并不认可这种“崇洋”行为,如此作答不仅无法使自己身价百倍,反而会引起对方反感。这充分说明社会规则需要通过交际者心理起作用:正确的解读促进交际,实现正面效应;错误的解读则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语码转换的功能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语码转换产生于社会,受制于社会规则并反映社会规则,因而具有社会功能。此外,作为交际策略,语码转换也具有语用功能。由于现有研究对这两项功能的区分不够明晰,本节将对此作较系统的梳理。

语码转换的首要社会功能在于体现交际者的社会身份,是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民族、宗教、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属性的标志。例如梵语在印度是民族主义和传统主义的象征,阿拉伯语则标明伊斯兰宗教背景。公元ll世纪,由于英国被诺曼人征服,法语成为权势尊贵的标志,因而英国贵族争相学习使用法语以彰显其身份地位。同样,在我国使用标准普通话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体现。

语码转换的第二大社会功能是调整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或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Myers-Scotton所熟悉的一位男教授被任命为教务长后,她去其办公室以“How are you?”与之打招呼。但他却说“What Call I do for you?”,而非“Fine,and you?”之类与提问语体相适应的话语。事实上,这位新教务长正是试图通过语体转换建立新的权利和义务,暗示对方两人不再是平等关系,而是上下级。

语码转换的第三大功能是能够反映社会场景。在非洲,一位妹妹到她哥哥的商店买盐,哥哥先用第一语言Lubukusu和妹妹打招呼,然后转用当地商用语Swahili与妹妹做生意。他希望通过语码转换提醒妹妹此时此刻他们在做生意。另外,很多中国英语老师上课讲英语,下课讲汉语,这也是对社会场景的暗示。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社会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三功能以前两项功能为基础,前两项功能以第三功能为目标。

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一是实施便利,弥补语言欠缺,使表达更明确。如英语专业学生常常说“明天轮到我做presentation了”,“这门课最后要交一篇paper”等。二是表达情感。很多年轻人喜欢用夹杂着英语的汉语写情书,这体现了交际者对异族语言的青睐。三是缓和语气。在交际中直接指出对方不足会使其难堪,适时的转换语码可避免产生正面冲突,因此“你太lazy了”比“你太懒惰了”能更委婉地规劝对方。四是创造幽默。网络上曾流传过一则陕西方言版的杜牧诗《清明》:“清明时节雨唰唰,跑批一天累日踏。借问馆子在啊答,碎松一指在雾答。”其中,“日踏”(坏)、“啊答”(哪里)、“碎松”(小孩)、“雾答”(那里)都是陕西方言。该诗的幽默效果正是通过普通话和陕西方言间的转换实现的。

三、结束语

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又相当复杂的语言现象。虽然已有众多研究路向,但笔者认为社会语言学视角是基础。本文结合其他语言学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社会规则是其外在动力,交际者心理是其内在动因。此外,语码转换最重要的两大功能即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其成因及功能的较系统的梳理能有助于深刻理解语码转换这一社会现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雨
爷爷走了
送给妈妈亲情阳光
可爱的布娃娃
题目:学滑板
我的好伙伴
捡垃圾
炒茶
小猴学本领
爬灵山
学雷锋活动
春天来了
包饺子
难实现的小心愿
我的心愿
餐厅一周年庆典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分店开业方案策划
市场开业庆典活动策划方案
公司十周年庆典活动方案
专卖店开业庆典方案
婚纱摄影店开业庆典活动策划方案
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活动方案
酒店开业庆典策划方案
公司五周年庆典活动方案
市场开工庆典活动方案
庆祝一百周年校庆典礼活动方案
装饰开业一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方案
大学建校周年庆典活动方案
中学校庆文艺演出方案
高等专科学校周年校庆活动实施方案
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情景预防(2)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5)法学理论论文(1)
浅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与完善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10)法学理论论文(1)
浅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与完善(2)法学理论论文(1)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2)法学理论论文(1)
物权行为若干问题探讨(2)法学理论论文(1)
2013年我国法学研究述评与展望(6)法学理论论文
辩证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3)法学理论论文(1)
罪刑法定原则中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冲突(2)法学理论论文(1)
预先追偿权的法律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责任是行使权力的动力保障法学理论论文(1)
论无过错责任原则(4)法学理论论文(1)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设计简案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设计
《晏子使楚》听课摘要
《草船借箭》(教案)
《穷人》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詹天佑》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整体感知教案设计及评析
《猫》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再见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