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六经皆史”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章学诚(1738-180

1) 理论 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歧见迭呈,莫衷一是。笔者略述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史之含义

那么,这个“史”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应以章氏自己的解释为依据。在《文史通义》一开篇,章氏即写道:“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将这个论述化为逻辑推理,即是:政典是史,六经是政典,故六经是史。可见,弄清“史”之含义须了解何为“政典”。钱穆先生指出,“章实斋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近人只有王国维有篇文章叫《释史》,阐发甚是。王国维说史字篆文作‘ ’,上面‘ ’是一枝笔,下面‘ ’是一只手,一只手里拿着一枝笔,就是个书记”。钱氏还进一步论证说,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就特写了一篇文章名《史释》,正是解释这个史字。……他是说六经都是古代的‘官司掌故’,如我们说现在 教育 部、外交部多存有许多档案,有些是教育部、外交部的职官必须时时翻阅的,此等档案叫做‘史’,掌管这些档案的人也叫做‘史’”[4]。与钱氏意见相近者不乏其人,如吕思勉先生释为“凡先王之政典必为史官所记也”[5],金静庵先生认为“古人于史官以外无著作,故掌于史官者,悉得称史”[6],皆属此类。

然而,章学诚谓政典是史,意在强调“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易教上》),他注重的是政典的功用,而非“掌于史官”这一外在因素,故尔上述诸氏解释不确。钱氏将政典释为档案,尤欠周详。在《史释》篇中,章氏指出,“周官府史之史,与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之史,……无异议也”,因为府史与其他五史“皆守掌故,而以法存先王之道也”。不过,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府史与五史没有区别;事实上,无论从地位上还是从职能上来看,二者都存在重大差异。以地位而论,二者有“官”与“吏”之别:

府史之史,庶人在官供书役者,今之所谓书吏是也;五史,则卿大夫为之,所掌图书纪载命令法式之事,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之属是也。官役之分,高下之隔,流别之判,如霄壤矣。

以职能而论,其本质差别在于“卿士大夫(五史)能论其道,而府史仅守其法”。

史守掌故而不知择,犹府守库藏而不知计也。先王以谓太宰制国用,司会质岁之成,皆有调剂盈虚,均平秩序之义,非有道德贤能之选,不能任也,故任之以卿士大夫之重。若夫守库藏者,出纳不敢自专,庶人在官,足以供使而不乏矣。然而卿士大夫讨论国计,得其远大;若问库藏之纤悉,必曰府也。

五史以卿大夫之选,推论精微;史则守其文诰图籍章程故事,而不敢自专。然而问掌故之委析,必曰史也。

这些论述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然而正是理解“六经皆史”命题的关键性文字。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章氏描述的周官旧制未必符合历史事实,吕思勉先生已对“其谓府史之史,亦即后世书吏,能备存掌故之委析”深表怀疑[7]。不过对本文来说,此点无关宏旨,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章氏的论点,而不是其论据。

从上引几段话中可以看出,章氏把作为职官的“史”区分为两层,与此相应,他把史官所掌典籍也划分为两类,若用章氏自己的理论术语来说,即撰述和记注。他曾指出,“三代以上,记注有成法,而撰述无定名”,也正因为“记注有成法,而后可以撰述无定名,以谓纤悉委备,有司具有成书,而吾特举其重且大者笔而著之,以示帝王经世之大略”(《书教上》)。在章氏看来,记注的目的在于“欲往事之不忘”,所以应该力求“纤悉委备”,而这一点只有依靠完备的制度才能做到。府史的作用就在于谨守固有之章程,保存帝王经世行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书档案,“而不敢自专”,即不能丝毫以己意损益之。当然,档案必须加以分类整理才便于保存和查阅,这种“整齐故事之业”亦须府史进行,章氏所谓、有司具有成书”之书,当即是府史整理的“比次之书”。然而,尽管“道”就在这些档案之中,但由于“史守掌故而不知择”,这些档案的意义和功能还无法发挥出来,尚须由五史“推论精微”,揭示出内含于其中的道。此即所谓“先王道法,非有二也,卿士大夫能论其道,而府史守其法”(《史释》)。这种道器合一的“典籍”,才是具有无穷功用的“政典”,才是章学诚心目中真正的“史”,“六经皆史”之“史”是指阐述先王之道的“撰述”。这一点章氏在《答客问上》中有明晰诠述:

六经,皆史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作《春秋》也,盖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明著。”然则典章事实,作者之所不敢忽,盖将即器而明道耳。其书足以明道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君子不以是为琐琐也。

二、六经之地位

厘清了“史”之含义,对“六经皆史”命题存在的另一个严重误解就凸显出来。如果仅视“政典”为档案,则“政典是史,六经是政典,故六经是史”的逻辑推论就可变换为“档案是史,六经是档案,故六经是史”,这 自然 可以进一步推衍出“史官所掌,属于史料之科,即章氏所谓记注”的结论[8]。仓修良先生亦谓:“章学诚再三说明,‘夫子述而不作’,‘夫子未尝著述’,《六经》只不过是他删订而已。故《六经》是选辑,是掌故,是记注,而不是著述。”[9]这种说法不符合章氏本意,已如上述。金静庵先生似已意识到此点,故说“章氏所谓六经皆史者,不过档案之渐就整理者耳”[10],强调了“整理”,惜仍视六经为记注,未达一间。

章氏认为,史之功用在于体现、弘扬“道”,因而特著《原道》对“道”加以界定和阐述。他写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固谆谆然命之乎?曰: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著矣。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不得已而后起者也。

这段话是否说明章氏具备了“进化论的历史观”姑置不论,但他主张“圣人创制,一似暑葛寒裘”,“而非有所容心”,则论思甚精,与王夫之有不谋而合之处。但是,他又认为,道的显现和对道的认识到了一定 时代 就必然达到完备状态,在他看来,这个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

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穷变通久之理亦大备。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流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原道上》)

这固然也是“时会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但毕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故曰:“创制显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同上)。

“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同上)。孔子之圣,并非逊于周公,但他“生不得位,不能创制立法,以前民用”(《易教上》),故“表章六籍,存周公之旧典”以“明教于万世”(《原道中》),故亦可以一言而尽孔子,“曰学周公而已矣”(《原道上》)。前已指出,章氏心目中的“史”乃是据档案著成的体现“帝王经世之大略”的“撰述”,而《六经》乃孔子深知“空言不可以教人”,取以“明先王之道”之书,故可以说“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故可以说“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同上),故可以说“六经皆器也”(《原道中》)。对于后代人来说,“不见先王,当据可守之器,而思不可见之道”(同上),只能诵读《六经》,因为“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诗教上》)。

总而言之,《六经》产生于道法大备的周公 时代 ,又经孔子有选择的强调,故对后人来说,其价值固已崇高至极,无以复加。章氏指斥“儒家者流,尊奉孔子,若将私为儒者之宗师,则亦不知孔子矣。孔子立人道之极,岂有意于立儒道之极耶”(《原道中》)。此足可见孔子与《六经》在章氏心中地位之高。在《文史通义》中,章氏论及诸经的文字很多,每加颂扬。如评《春秋》曰:“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答客问上》)。如果认为,在章氏心目中,《六经》是“记注”之书,或者认为,章氏要“打破六经载道的见解”,“大胆地把《六经》从神圣的宝座拉下来”,这与章氏自己的议论不是大相龃龉吗?

三、“六经皆史”说之渊源

“六经皆史”说并非章学诚所首创。长期以来,学术界已关注到在章氏之前间接或直接提出过类似说法的许多学者,比较重要的有隋代王通,明王守仁、王世贞、胡应麟、李贽,清顾炎武、袁枚。王通《中说·王道篇》:

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羲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世贞《艺苑卮言》: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编年、本纪、志、表、书、世家、列传,史之正文也;叙、记、碑、碣、铭、述,史之变文也;训、诰、命、册、诏、令、教、礼、上书、封事、疏、表、启、笺、弹事、奏记、檄、露布、移、驳、谕、尺度,史之用也;论、辨、说、解、难、议,史之实也;颂、赞、铭、箴、哀、祭,史之华也。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

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至汉而人不任经矣,于是乎作史继之。魏晋其业浸微,而其书浸盛,史遂析而别为经。

李贽《焚书·经史相为表里篇》:

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非常,不可以一定执也。故谓六经皆史可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

孟子曰:其文则史,不独春秋也,六经皆然。

袁枚《随园文集》卷十:

古有史而无经。尚书、春秋,今之经,昔之史也;诗、易者,先王所存之言;礼、乐者,先王所存之法。其策皆史官掌之。

揆诸以上各家,论述角度不同,立言之旨各殊,与章氏议论之清晰、义蕴之丰厚相较,差异甚明,然与章氏之说亦有相合之点。王通提及三史,认为一备帝王之制,一明邪正之迹,一显兴衰之由,如此分断自是不当,然将三者渗合,固可得出史为政典与史有明道之用两点,章氏在《方志立三书议》一文中曾援引此言。王守仁之言,喻博文先生认为“比章学诚的话讲得还要清楚明白一些”,诚有未当,仓修良先生已予以批评[13],但章氏所揭器道合

一、即器明道之旨,实与王氏之论相合。王世贞区分诸籍,殊无条理,与“六经皆史”似无思想上之渊源,然章氏所谓“盈天地间皆史也”则与其“天地间无非史而已”语极相近。胡应麟之论简略不明,然直揭出“经即史也”一语。李贽之论显受王守仁之 影响 ,然主旨在于说明“为道屡迁,变易非常”,且在《焚书》卷三《童心说》中谓《六经》“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与章氏之看法判若冰炭,但“六经皆史”之提法实自此始。顾炎武之言在于论证《六经》乃经世之书,章氏之看法与之合。袁枚与章氏同时稍前,所言与章氏有相似处,故“论者或疑章氏识大之言,容有窃取于袁”,钱钟书、张舜徽亦谓袁氏之言即章氏所揭“六经皆史”之论[14],其实二者并不全同,袁氏的看法接近于章氏所说的府史掌管的“掌故”,而章氏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必须指出,上面的 分析 只能说是纯语词性的,除非有确凿证据,我们不能武断地判定章氏受到或未受到哪位先人的影响。钱穆先生指出,章学诚“不站在史学立场来讲史学,而是站在整个学术史立场来讲史学”[15],洵为高论。我们探寻“六经皆史”说之渊源,亦应立足于学术史或思想史的广阔基础之上。前已指出,“六经皆史”说的要义在于视六经为政典,在于“古无私门之著述”(《方志立三书议》),钱穆先生谓其源出于《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皆出于王官之学”论[16],不为无据。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说乃刘向、刘歆所创,章氏对他们极推崇,而对班固则颇有不满,认为“自班固删辑略,而刘氏之绪论不传(自注:辑略乃意群书之旨。)”(《和州志艺文书序例》)。不过,依笔者浅见,此说尚有更远的源头,当溯至《庄子》。钱钟书先生已注意到了此说与道家的关系,指出:

《庄子·天运篇》记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天道》篇记,桓公读圣人之书,轮扁谓书乃古人糟粕,道之精微,不可得传。《三国志·荀传》注引何劭为《荀粲传》,记粲谓:“孔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云云。是则以六经为存迹之书,乃道家之常言,六经皆史之旨,实肇端于此。[17]

笔者以为,钱氏所引“先王之陈迹”、“古人糟粕”云云,乃道家贬斥儒家之言,稍失之正。更可注意者,是《庄子·天下》篇中的这段议论: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未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绅先生多能明之。……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 中国 者,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章学诚缕述先秦学术之流变,实以此段议论为依归,如谓“诸子百家,不衷大道,其所以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则以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其支离而不合道者,师失官守,末流之学,各以私意恣其说尔,非于先王之道,全无所得,而自树一家之学也”(《易教下》),其沿袭之迹甚明。在《原道下》中,章氏指斥了后儒分别门户——如陆学与朱学之弊,且以“庄生所谓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悲夫”作结语,可见《天下》篇之言必深契其心。

最后,顺便解释一下前面提及的一个小 问题 。章学诚在《报孙渊如书》中说:“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持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于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许多学者以此证明章氏所言之“史”即史料,实误。细绎章氏之言,实是从学术 发展 史的角度立论。在他看来,古无私门著述,皆为政典,为王官之学,故皆是史,子集诸家,皆出于王官之学,皆为史之流裔,故亦可视为史。必欲解此“史学”为史料,则对“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浙东学术》)又作何解释?笔者由此想到,《文史通义》是一部 内容 极为丰富的“论文集”,所论问题很多,撰写时间不一,显得有些缺乏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在把握书中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其论述的主题的层面和语境。比如使用最多的“史”字,其内涵和外延在全书中绝非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若想真实地了解其含义,只能将其放到特定的范围,比如学术思想史、史学发生论、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 历史 编纂学中去把握。本文的诠释仅限于“六经皆史”之“史”,并非章氏在各种场合所使用的“史”字的全部含义。

[1]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星星出版社,第315页。

[2] 仓修良:《章学诚与〈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第114—117页。

[3] 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中华书局,1983,第179—180页。

[4]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星星出版社,第315-316页。

[5] 吕思勉:《史学四种》,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94页。

[7] 吕思勉:《史学四种》,第217页。

[8] 金静庵:《中国史学史》,第280页。

[9] 仓修良:《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115页。

[11] 仓修良:《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10

1、107页。

[12] 乔衍编撰:《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时报文化出版 企业 有限公司,1987,第55—56页。

[13] 仓修良:《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101—104页。

[16]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第313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象的表演
公园里
我的妹妹
表姐和姨妈回来了
学英语
我帮妈妈做家事
我的爸爸
我最喜欢的动物
钓鱼
我喜欢的故事
秋天
学画画
我能帮爸爸干活啦
有趣的小狗
考试成绩
《贺电的实例》
牌匾的艺术特征
唁慰信的概念
写唁电应注意事项
唁电的写作格式和主要内容
贺电的要求
牌匾的概念
贺电的写作格式及内容
唁慰信范文评析
唁电的分类
讲演稿的特点
题辞的类别
题词的概念
写唁慰信应注意的事项
唁慰信的写法格式和主要内容
浅谈如何加强绿化施工管理
建筑艺术中的法律精神_法学理论论文(1)
论律师会见权_法学理论论文(1)
北方冷季型草坪秋季如何管理
浅析城市绿地的日常养护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_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深圳市道路绿化特点
违法侵害违法物品应如何定性之分析_法学理论论文(1)
浅谈公司的社会责任_法学理论论文(1)
公司的社会责任初探_法学理论论文(1)
浅谈水在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法律与文学”:主旨、方法与局限_法学理论论文(1)
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
园林绿化施工组织设计
斜向法初论_法学理论论文(1)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清澈的湖水》教学设计
《称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5
《农业的变化真大》 教学设计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与点评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案)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3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