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9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篇被名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第一号楚墓出土的众多竹书中,有一篇自名为

《五行》篇。

二十年前的研究已经指明,这个《五行》篇,正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作为子思孟轲学派代表作来批判的那个“五行”说;二十年後它与《缁衣》等相传为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并自名曰《五行》,於是多了一层内证,而使此前的断案铁证如山,永毋庸议。

二十多年的工夫化解了二千多年的疑案,使人们对早期儒家有个更切近的认识,着实是一件快事。

( 一 )

当年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横刀立马,一扫千军时,曾如此指责子思、孟轲道: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XX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於後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篇檄文列出的罪状十分吓人,上自不知先王之统,下至流毒後学之躯,加之以冒充孔子(先君子)真言,混淆世儒视听,真可谓斯可忍孰不可忍之极了。而穷究其源,全在於子思孟轲造出了一个五行说上。遗憾的是,到底这个祸根五行说说了些什麽,荀子竟未曾向人们公布出一文一字,而只顾以毁代说,斥之为无类、无说、无解;除此三无外,别无任何实质上的明示。

碰巧的是,在流传下来的孟子书上,以及相传为子思的书上(《中庸》、《缁衣》等),也找不到直白无隐的可以佐证荀子的什麽五行说。於是乎,思孟五行说,究竟是有是无、多大多高,便成了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头一个出来解谜的是一千多年後的唐人杨亻京。杨注《荀子》“谓之五行”句说,“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他是根据什麽来断定五行就是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并没有交代;大概这在当时本是常识。例如孔颖达注《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句亦曰:“五行在人,为仁义礼智信;威侮五行,亦为侮慢此五常而不行也。”同样的了解,在汉人那里,则要更为简单而且直接得多,例如郑玄注《乐记》“道五常之行”句便乾脆说:“五常,五行也”。

需要说明的是,当着汉唐人把五行与五常直接相等时,他们嘴里所说的“五行”,发音并非wuxing,而是wuheng。这有董仲舒的言论可以作证。董氏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说:“故五行者,五行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五行之为言也,犹五行欤?是故以得辞也”。这里的前一个五行读wuxing,後一个则读wuheng,说的是水火木金土之得名为五行,乃得自孝子忠臣的仁义礼智信之五种德行(deheng)。如果将这两个词儿一概读成wuxing,统统解作水火木金土,那便不知董氏所云,堕入五里雾中了。

五种德行谓之五行,在先秦本来不乏其例。荀子谈乡饮酒的教化作用时,便曾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荀子·乐论》)《吕氏春秋· 孝行》也有:“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其亲,敢不敬乎?”准此想来,荀子所指责的子思孟轲之五行,也不会是早已存在了的wuxing,而应该是有关德行的wuheng;杨亻京把它注为“仁义礼智信”,是有一定根据的。

杨亻京的不足在於,他以为五种德行必定是後来称做五常的那个仁义礼智信;这是轻信了汉人的结果。五行(heng)以避讳而改称五常,是汉文帝刘恒以後的事;德行规范为五并固定在仁义礼智信上,则是董仲舒以後的事。汉初并非这样[1],先秦更不如此。当然,杨亻京能以看出荀子笔下没头没脑的思孟五行之说应指五种德行,虽不中而不远,已经很为难能可贵了。

後於杨亻京千馀年的近代学人,争答思孟五行之谜者不下十数,可惜多不知wuxing与wuheng之分,而硬以金木水火土的套子来套,或削足适履,或李戴张冠,其距离正确答案比之杨亻京更远。其中唯梁启超者,猜测思孟五行或指五伦或指五常,“决非如後世之五行说”(见《阴阳五行说的来历》);郭沫若者,认定思孟以“仁义礼智诚”作五行系统的演化(见《儒家八派的批判》),为差堪告慰。

欲知正确谜底为何?请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有关出土文献。

( 二 )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两卷帛上分别钞着两部《老子》,被名为《老子》甲本和乙本;甲本的卷後和乙本的卷前,各钞有四篇佚书。佚书与所附的《老子》无直接关连,内容也很庞杂,有黄老之言,有儒家学说。甲本卷後的第一篇和第四篇佚书,属儒家学派,给解开两千多年未得其解的思孟五行之谜,带来了一把钥匙。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无篇题,共一百八十二行(自帛书原第一七零行至第三五一行),分列为十九段,约五千四百字[2]。从字体、内容及避讳看,钞写年代当在秦亡以後、汉刘邦卒年以前(前207-195)[3]。帛书出土时已有脱烂,加之辞义反复重叠,乍一读去,几乎难以终篇。可是仔细阅读後当能发现,该书系由两个部份组成:自第一七零行至第二一四行,即原第一大段,为第一部份;自第二一五行的提行另段开始,直至末尾第三五一行,为第二部份。第一部份提出了一种学说并作了简要论证;第二部份则是对第一部份的逐句(缺少十三行,想系漏钞)解说。一九七五年,我准照战国时期文章格局惯例,名第一部份为“经”,第二部份为“说”;并移说就经,得二十八章,俨然一部宏论矣。

文章的总纲见於开宗明义的第一章,曰:

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智行於内,谓之德之行;不行於内,谓之行。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行於内,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这里提出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或行,在以後的章节中,迳谓之五行。因之我据以命名整篇文章曰《五行》。这个五行,有无可能便是荀子所说的子思孟轲所造说的那个五行?成了最为引人入胜的课题。

孟子道性善,谓“仁义礼智”乃“根於心”的君子本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孟子当然也没少谈“圣”。只是,人们似乎从未见到,七篇巨著中,孟子曾在哪里把仁义礼智与圣字连举或并提过。至于子思,就更难说了,因为其书已不可考。《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载:“子思子二十三篇”;据此搜索,在现存的《中庸》及版权疑为子思的《缁衣》、《表记》等《礼记》篇章中,我们似乎同样并未看到仁义礼智圣五德并举的字样。

不过,这些都只是“似乎”而已。如果不是止於浅尝,认真考究一下,我们便会看到,无论是《孟子》中还是《中庸》中,都有仁义礼智圣五德并举的章节。请听孟子曰: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声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於父子也,义之於君臣也,礼之於宾主也,智之於贤者也,圣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句法也很齐整;唯独“圣人之於天道也”一句,与前面四句之“□□(德行)之与□□(人伦)也”格式不类,惹人费解。据说宋人吴必大“尝疑此句比上文义例似於倒置”,猜测此句可能原作“天道之於圣人也”,而请教过朱熹;朱熹予以否定(见《朱子大全·答吴伯丰》)。其实朱熹自己私下里也看着这句话别扭," 所以才在《四书集注》中注道:“或曰:‘人’衍字。”清人俞樾《群经平议》附和道:“《集注》曰或云人衍字,其说是也。”照此说来,这句话原本应是“圣之於天道也”的了。

从文义来考究,孟子这句话,看来正应该作“圣之於天道也”。因为,圣与仁义礼智一样,原是一种德行,有渊博通达、闻声知情等意思;《诗经》里将圣与哲相提并举(《小雅·小》),《尚书》里说圣和狂可以转化(《多方》),都是用在这样的意义上。现在在《尽心下》中,它所率领的这句话同仁义礼智所率的四句话排比而列,自然也当用其德行的意义,而非“圣人”无疑;“人”字显系某个时候偶然羼进去的。至於“圣之於天道也”何解,由圣如何连到天道,答案在前引的《五行》首章中。

子思也有五德并举的例子,见於《中庸》,其文曰: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这本是赞誉孔子的一段话。孔子後来被称“至圣”,盖出於此。我们现在有兴趣的是,充实至圣的这五个条件,便正是我们所在寻找的那五个德行。请看:聪明睿知,不是“圣”吗?宽裕温柔,不是“仁”吗?发强刚毅,无疑是“义”;齐庄中正,无疑是“礼”;而足以有别的文理密察,就是“智”了。《五行》篇里说,这五种行,形於人心之内,谓之德行;行於天,谓之天道。

现在《中庸》里说,全备此五德行,是为配天;凡有血气者,无不尊之亲之。二者一唱一和,相互呼应,再清楚也不过了。

这样,借助於帛书《五行》篇的提示,我们从子思孟子书中,也发现了仁义礼智圣的五行;从而反过头来,可以确定帛书《五行》之篇属於思孟学派,确定荀子的批评,不是无根无据的。

( 三 )

对思孟五行公案的这一理解,因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而最後得到完善与加固。

一九九三年十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4]。据说墓曾被盗,竹简亦曾殃及。劫馀竹简八零四支,出土时已散乱无序,可得一万三千馀字,全部是学术著作。考古家们根据墓葬型制及器物纹样等推定,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三百年左近,孟子、庄子、屈原、荀子在世之时[5];墓主为老年男性,属士级贵族,且很有可能便是殉葬耳杯铭文所称的“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

竹简整理後分为十八篇,可属道家的著作两种四篇,儒家的著作十一种十四篇。其中有自名为《五行》的一篇,凡五十简,约一千二百馀字,与二十年前出土的帛书《五行》本“经”部基本相同,惟全无“说”文。

按,文章分为“经、说”、“经、解”或者“经、传”,本是古人立言的一种体裁。《春秋》及其三传,墨经的《经上、下》和《经说上、下》,便是最有名的例子;此外在《管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也不乏这种篇章。甚至短短一篇《大学》,经过朱熹整理,竟然也能指出经传之别来。

但同为“经”“说”,有著者自说与他人补说之分,不能不分辨清楚。例如墨经的那些“经”文,多半是些难名其妙的论题或定义,其解释和说明,被有计划地留给了“说”文去说;而且有时还乾脆注明“说在某某”字样。这样的经与说,当然是一人一时之作[6]。《韩非子》的《内、外储说》言明“其说在某某”,《吕氏春秋》的一些篇章临终有“解在某某”句,都是著者自分经说之例。而春秋三传与《春秋》,韩非《解老》与《老子》,《管子》里《管子解》与所解,则很明显,都是後人在解说前人之作,前人并无此计划的。

同为後人的解说,由於关系、学养、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其“说”其“解”的价值也大有差异。韩非解老,其忠於原著的态度,显然赶不上《管子解》,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前者是哲学家在借题发挥,後者却是一个学派内部的事。春秋三传各有千秋,更是典型事例。

至於帛书《五行》篇的“经”和“说”,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计划下的两个部份。这一来鉴於,“经”文说理清楚,自我圆满,无须多加解说,也没有为“说”文有意留下什麽;二来也鉴於,“说”文虽然逐句解说,并未说出什麽新思想来,相反倒表现得十分拘谨[7],乏善可陈。因此可以设想,《五行》篇早先本来无“说”无“解”,如竹简所示,亦如荀子所指责的那样;帛书所见的“说”,是後来弟子们奉命或主动缀上去的。

这一点,从“说”文之大量引徵《孟子》文句也可见证。“说”文第二十一章解说“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不能进,各止於其里”时说:

……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

能进端,能充端,则为君子耳矣;弗能进,各各止於其里。不藏欲害人,仁之理也;不受吁嗟者,义之理也。弗能进也,则各止於其里耳矣。充其不藏欲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充其不受吁嗟之心,而义襄天下。仁覆四海,义襄天下,而诚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8]

这里的“大成”句,见於《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进端”“充端”句,只能是孟子所谓的“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公孙丑上》),别无可解;而“充其不藏欲害人之心”等句,则是“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的复述;至於“诚由其中心行之”,便是孟子的名句“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了。

另外,“说”文第二十二章解说耳目鼻口手足与心的关系时,还曾搬出过孟子专利的小体大体说。

这些现象说明,“说”文完成的时间,当在孟子以後乃至《孟子》成书以後,是由弟子们拾掇老师遗说补做出来的。

而弟子们之所以要出来续貂,一个很大可能的原因是,为了回敬荀子的批评。荀子不是指责思孟五行有三无之弊吗?其“无类”说的是犯有逻辑错误,大概指“圣”与“仁义礼智”之不伦不类吧;这点大可不去理它,是非自有公论。倒是“无说”、“无解”两点,事实如此,文章具在,逃脱不掉,抵赖不成;於是,弟子们便勉为其难,出马逐句解说,而有了如帛书本《五行》篇的样子,以杜论敌之口,以广先师之说。

帛书的解说是忠於原典的。竹书的无说是正常的。荀子的“非十二子”批判介於两者之间。三物具备,思孟五行之谜,於是大白於天下。

注释:

[1] 如贾谊《新书》有《六术》篇,倡“六行”说。

[2] 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

[3] 具体论证请参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代序》,齐鲁书社1980年初版,1988年再版。

[4] 楚简图版连同释文已於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郭店楚墓竹简》。

[5] 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孟子(前380-300)、庄子(前360-290)、屈子(前343-299)、荀子(前335-255)。

[6] 所谓一人一时,不必真是一个人一短时,也可能是一群人一长时。

[7] 例如它对经中那些一望而知、不解自明的语句,仍要解上一句,叫做“直之也”。

[8] 假借字已迳改正,详情可参《帛书五行篇研究》再版本第79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爱是彩色的
秋天的颜色
未来New世界
我的被录用了!
护生鸡蛋有感
可爱的小兔白白
我是一个多彩的孩子
未来的城市
千日红观察日记
百合花
秋天的山林
花展
草牙尖尖
我家前面的亭子
仙人球
信息网络安全承诺书
普及普通话倡议书
同学会倡议书
关于节俭过元旦不过圣诞节的倡议书
注重加强学习 但在学用结合上仍有较大差距
大学生学生会公开承诺书
毕业证书真实性承诺书
捐衣捐物倡议书
中学同学聚会倡议书
党性分析报告(个人分析4)
创先争优活动学生党员公开承诺书
保护树木倡议书
工厂党总支创先争优公开承诺书
幼儿园党组织公开承诺书
党性分析材料范文(教育部门)
关于言语行为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启示
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浅谈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殊意义及其实践策略
融资成本与风险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的比较研究
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市场创业融资研究
浅谈关注语文课程改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企业债务融资决策动因、风险与防范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汉语口语修辞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解析
浅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琉的响
论析《尔雅•释亲》亲属称谓体现的文化信息
新企业融资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融资管理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及资金来源分析
改革和完善攀枝花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决策机制探索
《燕子》教学实录
《荷花》教学设计2第三课时
《荷花》课文相关
《荷花》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荷花》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荷花》教学设计1
《燕子》教学片断与思考
《燕子》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荷花》课文相关
《荷花》课文相关
《荷花》课文相关
《荷花》课文相关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